袁去華
夜來雨,賴倩得、東風吹住。海棠正妖嬈處,且留取。
悄庭戶。試細聽、鶯啼燕語。分明共人愁緒。怕春去。
佳樹。翠陰初轉午。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彩箋無數。去卻寒暄,到了渾無定據。斷腸落日千山暮。
袁去華作詞喜歡自度新曲,此詞系截取宋教坊《劍器曲》中一段為之。詞分上中下三片,“上中兩片,字句聲韻皆同,是亦雙拽頭也”(唐圭璋: 《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觸景感興,抒發了一位閨中女子對遠行戀人思念之情。詞筆迂回,極盡動靜映襯、曲折流動之美。
謝榛《四溟詩話》云: “全篇工致而不流動,則神氣索然。”此詞神氣情韻也恰恰在時空和情緒的流動之中,產生了強烈的美學效應。從整體上觀照,詞的情緒和意脈是隨著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移層層推進的。上片寫庭院春夜之景: “夜來雨,賴倩得、東風吹住。”春天的夜間,下起了霏霏細雨,全仗著東風,才把突然襲來的“夜來雨”吹停息了。“吹住”二字甚為傳神,可見東風止雨時間之短促,抒情主人公的怨雨之心已初露端倪。“春雨斷送春歸去”(宋話本《碾玉觀音》),怨春雨卻原來是擔心“春歸去”,現在雨已停息,盛開的海棠花鮮艷奪目,留下點綴春天。惜春之情躍出心扉。
中片寫庭院春晨之景: “悄庭戶。試細聽,鶯啼燕語。”一個“悄”字,點明了雨后庭院的寂寞凄清。按理說,春雨后庭院中海棠妖嬈,正顯示一派生機,而抒情主人公以我觀物,移情于庭院景物,景物皆染上主觀感情色彩。讀者可以從“悄”字中窺探出其孤寂的處境。百無聊賴中細細聽去,卻有“鶯啼燕語”,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愈覺庭院“悄”然沉寂,直感到鶯燕啁啾,與人一樣充滿愁緒,豈不也在傾訴著怕春歸去的心曲?鳥兒的聲聲啼叫,與主人公的心聲相和相合,外景與內情融合無間,渲染出一片凄清氛圍,傷春之情,躍然紙上。“怕春去”一語,表現情緒由暗而明,率真之意源乎天然。
下片所寫時間是由清晨到中午,空間是由庭院轉向室內,直接表露出相思人的心跡。先從室外景過渡到室內景: “佳樹。翠陰初轉午。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室外是佳樹繁茂,翠陰濃密,剛到中午,庭院被掩映在陰翳之下,顯得幽暗凄寂。室內是重重竹簾未卷,主人公慵睡剛起,傷春之情仍然纏繞心頭,自感寂寞難解,透過重簾只見風中柳絮在飄零聚散。隨著時空的轉移,景物由靜而動,情感迂回推進,由惜春而傷春。往下則剖明心跡,點穿愁緒端由主人公的懷人之思引起,并由庭戶延向遠地。她獨自一人,只是暗暗地流著清淚,托悠悠流水,把一腔相思轉告浪跡四方的“故人”,只因思苦悲深,人已憔悴。讀者可以悟出,她之惜春、傷春,原是哀嘆青春易逝,光陰難駐。“彩箋”三句,順著這一層意思,從思遠之情進一步寫到盼歸之心。戀人曾從遠方寄來許多書信,每一封信都問寒問暖,但到底什么時候歸來,仍然沒有數。女主人公神思飛越,貫穿了今昔時間,溝通了內外空間,著眼點由感春到懷人,并從思戀發展到急切盼歸,情感的主旋律則是一個“愁”字,這是符合人的情感邏輯的。結句寫春日之暮,以景結情,時空尤顯迥遠: “斷腸落日千山暮。”落日西沉,迷離惝恍,遠遠近近的山巒籠罩在凄黯的暮色之中,此時此景,思念遠人,更叫人愁腸百轉,寸寸欲斷。這首詞由眼前之景馳想遠方戀人,傷春愁緒與懷人情愫相和相應;又由念遠思盼臆想千山之暮,孤凄心境與自然景色相激蕩,個中情味探尋不盡,而時空的轉換和推換,則凸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節奏,極富“流美”之韻致。
上一篇:《鳳棲梧·柳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千秋歲·張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