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帝時挽舟者歌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少。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①,幽魂泣煙草②。
悲損閨內妻,望斷吾家老③。
安得義男兒,憫此無主尸;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隋煬帝楊廣為了滿足其反動統治階級的貪欲,肆意把徭役和戰爭兩副重擔壓在人民的身上,逼得他們家破人亡。他先后三次發動了對高麗的非正義戰爭,使成百萬士兵餓死或戰死在遼東(今遼寧遼陽市)一帶。他為了加強鎮壓南方人民、轉運江南財物和到江南游玩,又征調了幾百萬民伕,先后開鑿通濟渠和江南河等,并沿河廣建行宮。他于公元605年、611年和616年三次巡游揚州。所乘龍舟,高四十五尺,長廿丈,分四層,上設正殿、內殿、東西朝堂等。當時隨行船只共五千多艘,全由民伕拉纖。僅第一次,挽船民伕就多達八萬余人。
這首民歌見于《隋煬帝海山記》。據云: “煬帝御龍舟,中道,夜半聞歌者甚悲。……帝聞其歌,遽遣人求之,至曉不得其人。”很可能, “其人”就是當時拉纖民伕中的一個。
詩人在歌的開頭說道:他哥哥在征遼東的途中已經餓死了。現在他又被迫輾轉在運河堤岸上忍受困苦。他感到生還無望,想到父母妻子正望眼欲穿地等待他回去,心中無限悲傷。這是一幅多么令人發指的圖景啊!
詩人便通過這幅圖景,控訴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統治。在這樣的統治下,廣大勞動人民竟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
詩人聲淚俱下,形象地塑造出一個呻吟于暴政下的被壓迫者典型。他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講述,這樣更增添了民歌的特色和加強了真實感。詩一開頭,敘兄死弟困,先造成悲痛的氛圍;隨后,通過設想死后的凄涼情景,把這種氛圍渲染得益發辛酸。這樣就更有力地扣動讀者的心弦,使讀者越感到沉痛和被壓抑了。
這首民歌曾激起人們對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和橫征暴斂的無比怨憤。我們可以想見:當時廣大被壓迫者傳唱著它,一定會從中受到啟迪,從而擎起復仇的刀槍,點燃農民起義的革命火焰。
民歌作者正是用層層遞進的手法,使這首歌收到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渡青草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燕趙多佳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