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旦
東風吹老綠楊柳,可是春郊罷耒時①。
帶雨細齠原上草②,夕陽歸路向遲遲③。
南畝功成便退身④,中流游泳任天真⑤。
牧童何處空江晚,清世應無叩角人⑥。
【注釋】
①春郊:春日郊野。 ②齠(chi):牛反芻。《爾雅·釋獸》:“牛曰齠”注:“食之已久,復出嚼之。” ③遲遲:徐行貌。《詩經·邶風·谷風》:“行道遲遲。” ④南畝:農田。《詩經·豳風·七月》:“馌彼南畝。” ⑤中流:江河中間。任天真:聽任自然,無拘無束。王維《偶然作》:“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 ⑥清世:清明之世。叩角人:《藝文類聚》卷九四引《琴操》“甯戚飯牛車下,叩角而商歌……齊桓公聞之,舉以為相。”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一○七。
楊旦(?—1535)明代詩人,字晉叔,福建建安人。楊榮曾孫。弘治三年(1490)進士。歷任吏部主事、郎中、太仆少卿、太常卿。后因事忤權臣劉瑾,謫溫州知府,有令譽。及劉瑾被誅,累遷南京吏部尚書。著有《惜陰小稿》。
現代著名畫家劉海粟對牛鐘愛有加,一生畫過不少牛,還作有《畫牛瑣憶》(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海粟黃山談藝錄》)。在文中他講到自己十分珍視早年所作的一幅《水牛》,因為“這幅牛的正面造像卻記錄了斯時斯地的感受。”這么看來,中國畫“逸筆草草,聊抒胸中逸氣”的傳統并不局限于山水花鳥,也體現在牛馬這樣的走獸中,這一特點在楊旦的二首《題畫牛圖》中同樣也得到了印證。
第一首詩,作者以極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首恬然寧靜的田園牧歌,溪邊柳下,夕陽斜照,輕柔的春風吹綠了楊柳,更使它隨風披拂,顯得悠哉悠哉。耕作了一天之后的水牛便在這夕陽斜風中遲遲歸來。單單如此,這首題畫詩無非就是畫境的再現。而作者的新奇獨特之處在于,以依依芳草樹陰、萋萋郊坰清流為背景,緊扣“歸”字,生發議論,直抒對社會人世的看法。“牧童何處空江晚”是第二首詩的頓挫之筆,引人遐思,回味無窮。牧童為何要和水牛處在這樣的空江暮色中呢?原因之一當然是這兒優美的田園風光,在中流游泳是那么的自由愜意,一任天真,讀過第二首詩后,就會形成這種理解。那么其他地方呢? 為何作者僅言此處呢?末句反用“叩角人”的典故為我們找出了另一個原因。古時甯戚叩角而得舉,為人樂道。但你們是否曾想到,如果時值政治清明之世,甯戚根本連叩角都大可不必,自會被君王賞識。原來,牧童獨處空江暮的真正原因卻是“不逢清世”。也許,其中更多地寓含了詩人自身的遭際與傷心處,無論忤觸權臣劉瑾,抑或后來因直陳極言,為陳洸所劾,詩人所逢的又豈是“清世”?無怪乎他對“東風吹老綠楊柳,可是春郊罷耒時,帶雨細齠原上草,夕陽歸路向遲遲”的意境表現出極度的垂青與企羨。
上一篇:《題畫梅竹贈友二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牡丹寫生》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