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堯臣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月缺魄乃滿,劍折鑄復良。
勢利壓山岳,難屈志士腸。
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茍。
《古意》是梅堯臣景祐四年(1037)的一首五古,集中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即不因當時政治斗爭的失敗而喪失信心,仍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詩的前四句以月和劍作比,月缺了仍有光輝,缺而后還會再圓;劍折斷了還可再鑄造。兩喻都說明了本性是“明”與“剛”的,不怕“缺”與“折”,缺與折都改變不了它們的本性。
前兩句為后兩句“勢利壓山岳,難屈志士腸。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茍”服務的。志士,不害怕勢利如山岳般壓頂,即就是被殺也不絕不茍且。志士所以能如此剛正不阿,寧折不彎,是因為他有操守。守,操守,信念。真正的男兒,“不畏義死,不榮幸生”(韓愈語),就是殺頭也不求茍存。
這首詩所表明的人生哲學,實際上也是梅堯臣生活的真實寫照。梅堯臣所處的宋代,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的內部已是矛盾重重,政治、軍事都十分腐朽,加上西夏的入侵,這對于具有愛國之心的梅堯臣更感激動與擔心。為了保家衛國,他曾主動請纓,但始終未能實現;他看到朋友尹洙從軍了,也曾躍躍欲動,在《依韻和李君讀余注孫子》詩中說:“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慷慨之情溢于言表。對統治階級內部或大或小的斗爭,梅堯臣更能始終站在他認為正當的方面,愛憎分明。如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以范仲淹為首的新進官吏同徇私不公的丞相呂夷簡展開了一場大的斗爭,梅堯臣也寫了不少作品對呂夷簡進行了有力的鞭撻。體現了梅堯臣不畏權勢、義在不茍的崇高精神。
梅堯臣的這首詩,顯然是為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或無守而茍存,或有守而榮生,而那些仁人志士都是“可殺不可茍”的,這是詩人所推崇的人生,也是古往今來的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早在《論語·衛靈公》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梅詩正是這種傳統人格精神的體現。
這首詩,完全以“直說”的口吻出之,飽含著詩人的深情厚意,毫無枯澀之感,讀后不禁令人肅然起敬。詩句的形象性不在語句之上,而是在此詩抒情主人公慷慨激昂的形象里。
上一篇:《古怨歌·[漢]竇玄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可嘆(節選)·[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