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蘇黃佳氣本天真, 姑射豐姿不染塵。
筆軟墨豐皆入妙, 無窮機軸出清新。
劉墉 (1719—1804) , 清書法家。 字崇如, 號石庵, 山東諸城人。 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 工書, 尤長小楷, 得力于董其昌,兼學(xué)顏真卿、 蘇軾及各家碑帖, 而自稱學(xué)鐘繇。 其書用墨厚重, 貌豐力沉, 別具面目, 時稱 “濃墨宰相”。 與同時的翁方綱、 梁同書、 王文治齊名。 這首詩是論宋代蘇軾、 黃庭堅二家的, 它以清新流暢的語言, 簡約而深刻地概括了蘇、 黃一派書藝創(chuàng)作的美學(xué)內(nèi)涵。
“蘇黃佳氣本天真”。 蘇軾、 黃庭堅書法氣韻之佳, 其本源在于 “天真”。 這是首先概括了蘇、 黃的美學(xué)思想。 所謂“天真”, 也就是自然天成, 毫不矯飾做作。 蘇軾就曾多次說過:
書初無意于佳, 乃佳爾。 (《評草書》)
本不求工, 所以能工。 (《跋王鞏所收藏真書》)
此數(shù)十紙……縱手而成, 初不加意者也。 (《跋劉景文歐公帖》)
吾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石蒼舒醉墨堂》)
初不用心,無意求工,不為法縛,信手而成,然而工在其中,這就是“天真”之美,這才是真正的“佳氣”。蘇軾的這種美學(xué)觀,也表現(xiàn)在他的書法作品中。王文治《論書絕句》評蘇軾書法道:
坡翁奇氣本超倫,揮灑縱橫欲絕塵。
直到晚年師北海(李邕),更于平淡見天真。
詩的最后一句,可謂探得蘇書藝術(shù)美的驪珠。試看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墨跡》,初看似乎平淡,毫不經(jīng)意,但細觀則生機流露,結(jié)法遒美,洋溢著天真爛漫的意趣。黃庭堅的一些代表作,也是頗多奇氣,又富于天真的“佳氣”。
蘇、黃書法的另一特點是“超倫”、 “絕塵”。劉墉詩中則形象地寫道: “姑射豐姿不染塵”。其典出《莊子·逍遙游》。該篇說,藐姑射(ye)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肌膚白嫩得像冰雪,體態(tài)綽約美好,像少女一般,不食人間五谷, 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駕飛龍,遨游于四海之外……用藐姑射仙子來比喻蘇、黃的書法,是頗為貼切的,因為二者都豐姿綽約,不染纖毫塵俗之氣。
蘇軾論詩,推崇魏晉時代的“高風(fēng)絕塵”;論書,認為魏晉時代的鐘繇、王羲之“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 (《書黃子思詩集后》)。他自己的書法也有似于此,透過其肥密之態(tài)、欹側(cè)之勢,可見其所寓含的蕭散簡遠的風(fēng)韻,其妙在于筆墨之外。
黃庭堅同樣如此, 其書得筆外之意, 韻度飄遠, 瀟灑絕塵。 他自述學(xué)書經(jīng)過, 也說最初以周越為師, 二十年俗氣不脫, 后來才追蹤晉宋人豐韻。 他認為, 字學(xué)成后, 要養(yǎng)于心中無俗氣, 才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 如果俗了以后, 便不可醫(yī)治。 所以劉熙載 《藝概·書概》概括道, 黃庭堅 “論書最重一 ‘韻’字, 蓋俗氣未盡者, 皆不足以言韻也。 ”這是一針見血之言。
正因為蘇、 黃二人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都注重天真自然, 不染塵俗, 所以筆軟則奇趣橫溢, 墨豐則神采煥發(fā), 無不臻于妙境。這樣, 也就能 “無窮機軸出清新”了。機,古代弩箭上的發(fā)動機關(guān); 軸, 車軸, 引申為樞紐。 機軸, 這里比喻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奧秘、訣竅。 “出清新”, 就是不斷地推出清新的風(fēng)格來。 劉墉詩中 “無窮機軸出清新”一句, 是巧妙地借用蘇軾題畫詩中的美學(xué)名言來概括蘇、 黃的書藝創(chuàng)造。 蘇軾曾說:
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其身與竹化, 無窮出清新。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
從蘇、 黃書法的一系列代表作來看, 它們確實都能推出不同的新意妙理, 既有自然天工之美, 又有清新絕塵之趣。 再進一步看,劉墉的“無窮機軸出清新”一語, 不但概括了蘇軾、 黃庭堅的美學(xué)思想、 書藝風(fēng)格, 而且也可說是概括了一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成功之道。
上一篇:《論書雜詩八首(其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謝孫興宗惠草蟲扇》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