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瓚
曼倩儀形漢廟堂,洛神賦韻魏文章。
千金石刻人爭購,筆陣猶堪藏二王。
李瓚,字子粲,一字子鬯,自號弋陽山樵,姑蘇(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元順帝至元(1335—1367)前后在世。多才能詩文,旁通釋道之學。有《弋陽山樵稿》。
這里的羲、獻法書,指王羲之《東方贊》和王獻之《洛神賦》。明汪砢玉《珊瑚網》對此有如下著錄: “后刻普通(南朝梁武帝年號)三年正月。徐僧權等。天嘉(南朝陳文帝年號)二年十月廿三日。中書舍人朱異。”著錄計有元人跋十二則,李瓚的論書詩,即其中之一,下署“弋陽山樵李瓚”,并有“李氏子鬯”墨櫻
《東方贊》,即《東方朔畫像贊》,晉夏侯湛撰文,有唐碑和小楷法帖兩種。唐碑為顏真卿正書并書碑篆額;至于小楷法帖,唐褚遂良列入《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本詩所題為后者。
經褚遂良鑒定的王羲之《東方畫贊》,據傳為王羲之書贈王修者,王修歿時,其母納入棺中;一說真跡傳至唐代,藏于內府,迄無定論。現傳世諸本皆刻于匯帖之中,以《越州石氏帖》本最著。
《洛神賦》,又名《十三行》,亦為著名小楷法帖,三國魏曹植撰文,晉王獻之書。因僅殘存一段,自“嬉”字起,至“飛”字止,計十三行,故名。墨跡有兩本:一為晉時用麻箋所書,墨彩飛動。宋高宗先收得九行,后歸賈似道,賈又續得四行,刻以玉石,世稱《玉版十三行》,后又有“青玉版”和“白玉版”兩本。另一為柳公權跋唐人硬黃紙本。其他翻刻本至多,存各匯帖中。本詩當指《玉版十三行》。
李瓚這首題書詩,其重要特色是從二帖所書寫的文字內容落筆和評論,這也是論書詩寫作的角度之一,尤其是碑帖所寫如系著名文學作品,則不妨兼論其書法藝術和文章內容兩個方面。
“曼倩儀形漢廟堂”。曼倩,即東方朔(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字曼倩。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能言善諫,詭時玩世,不拘小節,自言“避世于朝廷間”。后來關于他的傳說很多。善辭賦, 《答客難》較為有名。 《漢書·藝文志》提及《東方朔》二十篇,今散佚。儀形,儀表形態。廟堂,太廟的明堂, 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亦指朝廷。這句是說,東方朔以其詼諧不拘的儀形,出入于漢朝廷間。
“洛神賦韻魏文章”。洛神,相傳為古帝宓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為洛水之神。本句中的“洛神”,指曹植著名的《洛神賦》。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詩以五言為主。鐘嶸《詩品》評曰: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洛神賦》是曹植入朝后回封地路經洛水時有感而作,寫與洛神相遇,兩相愛慕,但隔于人神之道,未能交接,不禁情懷悵怨。有人認為是風流自賞的寫情之作,有人則認為是假托洛神寄寓對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此賦寫得詞采華贍,情思纏綿,所以李瓚說“洛神賦韻魏文章”。正因為其情文并美,韻味無窮,所以書法家往往喜愛欣賞或書寫此賦。如賈似道的《十三行》,后來就為元書法家趙孟頫覓得,趙孟頫自己也寫過《洛神賦》,亦為著名墨跡。
李瓚在概述了作為文學作品的《東方畫贊》、 《洛神賦》的內容和藝術價值以后,還是把詩筆水到渠成地落到二帖的書法價值上來,從而不失題書詩的本旨。
“千金石刻人爭購,筆陣猶堪藏二王。”這是說,二帖的石刻拓本也珍貴非凡,價值千金,人們爭相覓購;在這兩個書法作品的“筆陣”中,還蘊藏著二王的風韻筆法。 “筆陣”,即《筆陣圖》,舊題晉衛夫人撰,王羲之也有《題衛夫人〈筆陣圖〉后》,二者均為闡述書法藝術和書法創作的理論著作,這里借指二王的書藝創作。二王,即大王——書《東方朔畫贊》的王羲之和小王——王羲之第七子、書《洛神賦》的王獻之。
這首題書詩雖只有四句,但文采斐然,語辭工整,字里行間充溢著贊頌之情,由此可推想作者對二王法帖心儀手追的無限深情。
上一篇:《題秀石疏林圖卷》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自寫小影》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