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太湖》原文與賞析
文徵明
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范蠡蹤?
近年到過無錫太湖的游人,大概都讀過這首詩。在黿頭渚公園內(nèi),文徵明的這首詩碑就矗立在湖中三山的一座碑亭里,它已成為三山上最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那瀟灑飄逸的字跡加上氣勢磅礴的詩句,給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湖的一大特色是湖面很寬闊而且湖中多島嶼,詩人首先從太湖的這一自然風(fēng)貌下筆。“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起勢迅猛,驚艷。縱橫交錯的島嶼座落在明亮如鏡的湖水中,這些湖中島嶼在萬紫千紅的湖岸襯托下就像出水芙蓉一樣美麗動人。濕銀,指月下水波,范成大有“擢入濕銀天鏡中”詩句。盤紫,是對萬紫千紅的湖岸的形象描繪。芙蓉即荷花。
接下去,詩人縱情感嘆太湖水的雄闊以及太湖山的繁多。第三句“誰能胸貯三萬頃”,點明太湖的面積。據(jù)說古時太湖面積共有三萬六千頃(見《太湖備考》),今太湖洪水期面積為二千二百一十三平方公里。第四句“我欲身游七十峰”,點明太湖的山多。“七十峰”,是七十二峰的約稱,指太湖中的島嶼和半島。明代王鏊撰有《七十二峰記》。這里的“山峰”并不是高山險峰,而是小山小島。從“胸貯”、“身游”等詞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胸襟極其寬廣,游興十分濃烈。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頸聯(lián)繼續(xù)描寫太湖水波瀾壯闊的雄姿,以及物產(chǎn)豐富,充滿靈氣。一望無際的太湖,當(dāng)它波濤洶涌時,其勢之兇猛,簡直可以翻動日月; 深不可測的太湖,在春寒時節(jié),水中也許隱藏著魚和龍。澤國,是太湖的別稱。魚龍,暗指太湖一帶隱藏著各種各樣的人物。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都是描寫太湖的雄奇廣大,然而前者實寫,后者虛寫,虛實相間,物我合一。
末二句用了一個典故,表現(xiàn)了詩人愿意模仿前賢而過隱逸生活的心情。“中流仿佛聞鳴犬,何處堪追范蠡蹤?”范蠡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越國的大夫。輔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雪恥后,認為勾踐“可與同患,難于處安”,因此棄官歸隱,變名易姓,泛游五湖,經(jīng)商致富。與范蠡的名字連在一起的還有一位美女西施。她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據(jù)《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書記載,吳亡后,西施偕范蠡泛五湖而去。相傳兩人曾在五里湖旁的小村莊 (人稱“西施莊”) 住過,所以第七句詩中用了“仿佛聞雞犬”。詩人在最后一句發(fā)問: 在什么地方能夠追蹤范蠡的遺跡?這一問寄托了作者對人生世事的無限感嘆,使這首以描寫太湖雄闊的自然風(fēng)光為主要內(nèi)容的景物詩在情緒上得到某種升華。
總之,這首詩寫得雄渾豪放,并不像朱彝尊《靜居室詩話》所載文氏自稱其詩“格調(diào)卑弱” (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72《甫田集提要》)。
上一篇:范仲淹《太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太湖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