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塔
位于蕪湖市西,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始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8年)竣工。古時人們把長江從九江至京口(今鎮江)的一段稱為中江,蕪湖又居其中,故此塔稱中江塔。中江塔的前身可能是一座具有燈塔意義的小塔,由本地漁民集資興建于東晉時代。漁民們每夜輪替在塔內點燈守宿,給夜行漁船導航。明末清初建立的中江塔,是一座“以鎮水口”的風水寶塔,此塔一成,象征“文筆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發,閭閻殷富,風俗貞良。”中江塔高約35米,底周長約40米,系磚石結構。塔身7層。頂層為塔頂,2至6層為8面8角,每層各有一門,每門兩邊各有一窗,夜間置燈,引導夜航漁船返港。舊時塔旁有取南宋詩人謝脁“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詩意,而命名的識舟亭,以及吳波亭、雄觀亭、清風樓。今亭、樓俱廢,唯中江塔巍然屹立在江邊磯石上。
〔古詩文賞析〕 喜中江塔落成 清·張明象
江上芙蓉聳碧空,當天影接水晶宮。
龍雷不動千秋古,金石常標一柱雄。
勢合晴嵐回地軸,光騰寶物見神功。
帆檣客過從今望,共識題名上國同。
根據詩題,可見此詩是為慶賀中江塔落成而作。“江上芙蓉”的稱譽,看來與此詩有關。
首句何以出言便點出“江上芙蓉”四字?“芙蓉”是虛指,用來比喻此塔如芙蓉般的秀麗。若從形態而言,塔狀與芙蓉相差甚遠,而就神韻而言,細細體味,那秀頎靈動的塔身似乎真有那種味道。在碧藍天空的映襯下,這塔愈發顯得優美動人。“聳碧空”,“聳”字見塔之高。“當天影接水晶宮”,當天,當即,即日之意。此塔一建成,其水中的倒影就與水晶宮相接了。其意仍是言塔之高,不過是從水下倒影來反襯罷了。“水晶宮”,是傳說中用水晶構成的宮殿,也指龍宮。此處顯然與塔的功用有關。有中江塔指引航向,江上的來往船只從此免受顛覆之苦,其“矛頭”——塔尖直接指向龍宮,似在給龍王一個警告。
塔的高大秀頎如此,而其堅固持久與作用在中間兩聯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和夸張:“龍雷不動千秋古,金石常標一柱雄”。巍然屹立的中江塔任憑風吹雨打雷擊,堅韌不拔,千秋永存,堅固耐久,以此稱雄。“勢合晴嵐回地軸,光騰寶物見神功”。前句說塔勢之高,與云霧匯合,大地四方以之為中心,有寶物光芒四射,指引航程,神功于此可見。
“帆檣客過從今望,共識題名上國同”上國,本指楚國的上游地帶,蕪湖原屬楚地,故推而廣之,以整個長江流域中部為“上國”。尾聯意思是說,從今而后,在江面上來來往往的客船,都會注目于中江塔,楚江流域內的人們都會認識知道它的名字了。
在詩人看來,中江塔是作為一個具有實用性的指路航標塔而建立的,他所贊美的是它的雄偉挺拔、堅固耐用、造型秀麗及其功用、影響。時至今日,此塔仍具有引航功能,但與現代化的建筑群相比,它的外形似已不足稱道了,而作為古建筑卻又具有了更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周家群)
〔現代散文〕 在青弋江匯入長江之中的右側,有一座拔地而起,鎮視長江、青弋江的明代磚塔。這便是“中江塔”。我常常來到塔下,浴著江風,眺望浩瀚的長江之水天上來,注目著江面上船走帆去,每每便生出許多感慨來。
往昔,水上行走的均是木舟,木舟難以抵御風浪,因而只能在青弋江內泊停,而不在水急浪大的長江側停歇。那么,這威鎮弋江水口的中江塔前必是很繁忙的了。據史書載,當年這里店肆密布,貨物翔集,是個繁華的碼頭。離中江塔不遠處曾有一“吳波亭”,亭飛檐翹角,六根油漆紅柱支撐著,矗立在大麻石壘起的高臺上,有梯形石階伸向水里,兩邊扶手欄桿游廊聯結江岸。這里既是迎送官舟之處,又是月白風清之夜、欣賞江天景色的所在,當年曾被列為蕪湖八景之一,稱為“吳波秋月”。因戰火迭起,吳波亭已焚毀不存,如今只剩中江塔寂寞地指向中天。
中江塔是一座風水塔,從長江江面遠遠望去,塔如巨戟豎指藍天,象征“文筆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發,間閻殷富,風俗貞良”。挺拔雄偉的中江塔屹立江岸,崢嶸突兀,有半入江心半入云的氣勢。如從長江上游江面上,更能清楚地望到挺秀的塔影,故被古代詩人譽為“江上芙蓉”。
沿中江塔下大路西行,便行走在了名聞遐邇的“十里長街”上。十里長街貼青弋江向東延伸,這里有碾出道道車轍的石板街面,有古色古香的商棧建筑。置身其中,猶如置身于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之中。沿街的店面不大,但由于是前店后坊的格局,所以很富縱深感。當年,這里老店代傳,新店增設,市面繁榮,三教九流、士農工商聚于此處,其熱鬧之景象,是可想而知的。清咸豐年間,長街橫遭兵災,破壞殆盡,直到光緒期間,蕪湖辟為通商口岸形成米市后,長街才又復興起來。這時的長街的店號中,著名的有胡開文筆墨店,張恒春藥店、金隆興菜館、鼎泰醬園等。隨著蕪湖米市的形成,長街集中了“北連牛渚、歷淮陽而達燕薊”的商品,人們在這里進行貿易交往,常常是“肩摩轂出”,“審聲落潮,至夜不休”。《蕪湖縣志》記載:“十里長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鱗次,百物翔集,又采布帛繦至而輻輳。”而今,十里長街一些久享盛譽的老店又掛起了金字招牌,小商品批發市場也在此建立。
古老的“十里長街”又煥發了青春。
(個竹 王善德)
〔民間文學〕 傳說中江塔是人們為了紀念一位行善積德的老漁民黃善人而建造的。
在東晉時期,江邊的荒洲上居住著許多以打魚為生的窮人,其中有個姓黃的漁民,原籍江西,是個捕魚捉蟹的能手,熟知蕪湖上下數十里江面上的險灘惡浪,回浪漩渦。若遇江上船只失事,他便劃著小船趕去搶救,并且從不收取半文報酬。于是,這一帶的人們都親切地稱頌他為“黃善人”。數十年過去,風浪在黃善人臉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皺紋,也梳白了他的頭發和胡子。他的四個兒子也已長大成人,他們便接替了父業,上船打魚。他們同父親一樣,勤勞勇敢,每天捕魚到天黑才返航。為了兒子們和來往船只的安全,黃善人在岸邊豎起了一根木桿,晚上,掛上一盞燈籠,以便人們根據燈光辨認方向安全歸來。后來,由黃善人發起,漁民們捐款建起了一座小燈塔。
黃善人去世后,兒孫們繼承了他的遺志,天天輪流在塔內住宿,照管燈光,并隨時駕舟去援救江上出事的船只。一千多年過去了,但黃善人故事至今卻仍在民間傳誦。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中山陵》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九井西風》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