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黃果樹瀑布記》原文與賞析
徐宏祖
二十三日,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里,從隴頭東望雙明西巖,其下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從大道下復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巖腹,而后注于大溪。蓋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環,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里,有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而西下,又二里,有草坊當路,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升陟隴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塢,曰白水鋪,已為中火鋪矣。
又西二里,遙聞水聲轟轟,從隴隙北望,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搗入重淵,但見其上橫白闊數丈,翻空涌雪,而不見其下截,蓋為對崖所隔也。復逾阜下,半里,遂臨其下流,隨之湯湯西去; 還望東北懸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擔夫曰: “是為白水河。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余恨不一當其境,心猶慊慊,隨流半里,有巨石橋架水上,是為白虹橋。其橋南北橫跨,下辟三門,而水流甚闊,每數丈,輒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渡橋北,又隨溪西行半里,忽隴箐虧蔽,復聞聲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 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蓋余所見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 但從其上側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猶在對崖之上,遂從其側西南下,復度峽南上,共一里余,躋西崖之巔。其亭乃覆茅所為,蓋昔望水亭舊址,今以按君道經,恐其停眺,故編茅為之耳。其處正面揖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從亭南西轉,澗乃環山轉峽東南去,路乃循崖石級西南下。
《黃果樹瀑布記》是三百五十年前,明崇禎十一年 (1638),農歷4月23日,徐宏祖經過貴州省 (今鎮寧縣境) 黃果樹瀑布時所寫的一篇日記的上半段,并不是專寫的游記。但是徐宏祖的旅游日記,后人已整理編輯出版了《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不僅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可以說是繼陸游《入蜀記》之后,又一部優美的日記體游記散文集。
黃果樹瀑布位于貴州西部高原的鎮寧縣境內,它是白水河落差形成的,高68米,寬81米,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現在是國家級的旅游勝地。但是,徐宏祖當年過此地時,尚無黃果樹之名。但是他對景觀的描述,與現在的黃果樹瀑布十分吻合。
徐宏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 (今江蘇江陰) 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明王朝的封建統治在強大的農民起義打擊下,由沒落走向崩潰的前夕。但是當時的商業、手工業已相當發達。由于生產的發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那種重試驗、重考察的科學精神開始興起。先進人物紛紛從各個方面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如比徐宏祖稍前的李時珍,稍后的王夫之等,他們反對事空談、不務實學的程朱理學,提出重現實、明是非、經世致用的主張。徐宏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自幼“特好奇書,侈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沖舉高蹈之跡,每私覆經書下潛玩,神栩栩動。” (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 他雖也順應時俗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失敗之后,就決心掙脫科舉的枷鎖,埋頭于他感興趣的古今史籍,輿地圖經之中,向往于“問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他自22歲時開始出游,三十多年間,東渡普陀,北歷燕冀,南涉粵閩,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云貴邊陲,足跡遍當時的十四省,即現在的蘇、浙、魯、冀、晉、陜、豫、皖、贛、閩、粵、湘、鄂、桂、黔、滇十六個省區和京津滬等地。他于崇禎十一年 (1638) 農歷3月 17日,由廣西進入貴州南邊門戶獨山縣,由于一律步行,直到4月23日始到黃果樹。他的旅游終點是云南麗江,55歲那年身患重病,麗江守派人將其護送返鄉,第二年就去世了。
《徐霞客游記》開辟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地觀察、描述自然的方向,它的內容十分豐富,從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巖石、洞壑、瀑布、溫泉的搜奇剔勝; 從動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產、手工業、居民點、物價的記錄; 從民情風俗的觀察到民族關系、邊陲防務的關注,范圍之廣,鮮明地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先進人物注重實際,迫切需要了解自然、研究社會的強烈愿望。
《游記》所保存的關于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地貌的廣泛而深入的記述,尤其具有科學價值。它不僅描述瑰麗的雄奇景觀,而且分析其成因,考察其方位,研究其結構。徐宏祖目測和步測的準確性和現代測量的數據十分接近。比起十九世紀中,德國地理學家瑙曼對特異的喀斯特地貌 (即巖溶地貌) 進行系統的分類來,遠遠走在前面。《游記》無疑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巖溶地貌的科學文獻。
再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徐宏祖的 《游記》,人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錢謙益稱之為“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奚又溥則說徐霞客“其筆意似子厚,其敘事類龍門。”我國游記文學的名家不少,如柳宗元、范成大、陸游、蘇軾……等,佳作名篇極為豐富,但是以旅之專,行程之長,篇幅之巨和內容的多姿多彩,徐宏祖的 《游記》是無與倫比的。當我們隨著他的筆觸而神游時,那雄奇瑰麗的萬里河山,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長卷,令人眼花繚亂,心馳神往。
徐宏祖有驚人的毅力和蓬勃的樂觀精神,他那一往無前的意志,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三次遇盜、四次絕糧都滿不在乎。如他在湘江遇盜,行囊被洗劫一空,又借貸無門,面對漫長的旅程和不如歸去的勸說,他的答復是“不欲變余去志”,“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他爬山,望險而趨,必登群峰之巔; 探洞,覓奧而逐,務達幽穴之邃。他頑強地探索,“衣礙而解衣,杖礙而棄杖。穿棘則身如蜂蝶,緣崖則形共猿鼯。”由于他艱苦卓絕的實踐,所以結出了豐碩的科學和文學之果。
一篇好的游記,如展示一幅畫卷,讓讀者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感,從而激起熱愛祖國之情。此外或顯示時代的影子和袒露作者的靈魂,或借助山水發表議論,闡述哲理,給讀者以啟迪,或熔文學與科學于一爐。當然,不是每一篇游記都能全備以上的內容。徐宏祖《游記》的特點和風格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真實,他不假矯飾,不事雕琢。其次是山水之余,反映了歷史的社會狀況和大膽提出自己與前人不同的見解,并把它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有關黃果樹瀑布的游記,因為只是一篇日記的上半段,因此,不能像一些完整的游記那樣去要求它,我們可以由真實性和表現的技巧來賞析它。
這段日記,事實上是從“擔夫曰:‘是為白水河,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以后,才是對黃果樹瀑布的描述。之前,是自雙明洞出發,對白水河上游的描述。在此一段路程中,也遇到瀑布,這與我們今天掌握的情況是相符的。因為黃果樹瀑布只是當地瀑布群的最大者,其上下游還有一些小瀑布。
首先,我們看這篇游記的真實性。徐宏祖所歷景觀,如道路、河流、山脈的去向,無不詳細記載。這篇游記中如:“遵大道南行”、“望雙明西巖”、“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從大道下復西入山麓”、“又南逾阜”、“有堡在南山嶺巔,路從北嶺轉而西下”,“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從隴隙北望,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隨之湯湯西去,還望東北懸流”、“其橋南北橫跨”、“渡橋北,又隨溪西行半里”、“透隴隙南望”、“遂從其側西南下”、“復度峽南上”、“躋西崖之巔”、“從亭西南轉,澗乃環山轉峽東南去”,一篇不長的日記之半,對景物的方向定位,竟達十七處之多。另外里程、距離在這篇游記中也有詳細記載,如“又西二里”、“共七里”等等,當然他當時是采取目測、步量的方法,但是由于他旅游時間之長,地域之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所測數據是接近準確的。由他對方位、距離、里程的詳細記載,可以看出他認真求實,絲毫不茍的態度。
其次,這篇游記的條理性是很強的,由于它有詳細的方位、距離,我們可以根據它畫出一張路線圖出來,讀者可以隨其路線神游,并不感到枯燥和紊亂,而是井井有條,逐步深入。由于對上游的瀑布也有描述,更突出了黃果樹大瀑布的宏偉壯觀。當讀者看到前半段“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巖而下……”時,沒有去過黃果樹瀑布的人,認為那就是黃果樹瀑布了,其實黃果樹瀑布是在白虹橋之下,其雄偉之貌,又大大升級了。
第三,徐宏祖文筆清新而簡練,對瀑布和景物的描述,想象力極為豐富,既真實而又不落他人窠臼。如他描寫瀑布之傾瀉,用了一個“搗”字,“則路左一溪懸搗”,“搗入重淵”,表現了瀑布沖下之力度,讀者會聯想到以此發電,豈不妙哉。他對白水河的描寫,“而水流甚闊,每數丈,輒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因河底時有亂石阻水,激起雪白浪花,真實。而滿溪如白鷺群飛,想象妙極。再如他把瀑布頂之巖石比如蓮葉下覆,也非常形象,因巖石千百年來被水沖擊,已無棱角,圓滑確如覆蓋之蓮葉。至于“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這就是對今天瀑布后面水簾洞的描寫了。此外他對瀑布的描寫有不少佳句,如“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等等,既形象真實而又不令人有陳詞舊腔之感。總之,《黃果樹瀑布》是一篇優美的游記,逗引讀者做親歷一游之想。
上一篇:許楚《黃山游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問陶《黃牛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