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田塍莫道細于椽, 便是桑園與菜園。
嶺腳置錐留結屋, 盡驅柿栗上山巔。
楊萬里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尤善山水田園詩的寫作。“山中物物是詩題”,高山流水,奇花異草,游蜂戲蝶,他無不入詩。
這組詩選自《江東集》,是詩人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任職江東轉運副使期間出行今皖南山區時所作。
這首詩明白如話,其詩意實在不難理解:不要埋怨田間小路細得如屋椽一般粗不及握,那是因為桑地和菜園擠滿了田徑兩旁。無論是遠眺還是近看,山上山下不是菜地便是桑園,密密麻麻一片,幾難插腳其間。山腳下僅有的一小塊可容“立錐”的隙地,并非棄而不問,而是留作蓋造簡易茅屋,以備農夫自己生活之用。即使是山頂上那無法種麥栽稻、養桑植菜之地,也栽滿了柿栗等耐旱抗風的果樹。
詩人在這首詩中似乎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寧靜安謐的田園畫,吟唱了一首悅耳的牧歌曲。但詩人通過他的詩歌,要告訴讀者的絕非僅此而已。讀者透過詩歌的詞句,也已領略了詩人更深的寓意:土地的利用率如此之高,說明了當地百姓勞作之勤奮不已,農活之精耕細作。那末,勤勞終年的百姓生活又是如何?這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是詩人要告訴讀者的問題。詩人在這里暗用典故加以揭示而又使人渾然不覺。《漢書·食貨志》云:“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從三、四句百姓在山腳隙地置屋和在山巔植柿栽栗兩事,人們已不難發現,那里的百姓屬于貧者,仍過著困苦無依的生活。如果再聯系本組詩的另一首詩“山根一徑抱溪斜,片地才寬便數家”的詩句,詩人的這種用意就更為明顯。桑茶坑在今安徽省涇縣地,那里雖非地廣人稀之處,但亦非人口稠密之地,可百姓竟然沒有自己生活的立錐之地;他們不僅要在山巔上栽種果樹,還要在山坡上“一足如鉤一足翹”,“乃是山農墾斜崦”以事種植,讀者不禁要問:那末其余的土地又到那兒去了呢?答案自然也是清楚不過的:土地雖有,但不為貧者所有。而租種田地的百姓,為繳清沉重的租稅,是不敢貿然“浪費”一寸租種來的土地,“奢侈”地蓋起自己的避風遮雨之所。
這首詩,雖明白如話,但寓意卻極為深刻。讀者在看到詩人描繪的寧靜田園畫的同時,似乎也聽到了詩人沒有說出的畫外意。
上一篇:《桑茶坑道中(其七)·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梅村·清·吳偉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