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碣石山注》原文與賞析
酈道元
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三齊略記》 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為相見。神云:“我形丑,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蹦巳牒K氖铮姾I?。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后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于海。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
本文選自《水經注》卷十四“濡水”條,“濡水”即今灤河?!端洝氛f濡水“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酈道元“注”考證,“濡水于此南 (按指碣石山南) 入海而不經海陽縣也。蓋經誤證耳?!敝赋隽恕端洝返腻e誤。酈道元并記載了濡水入海處附近碣石山的歷史沿革、山形及神話傳說,就是這篇文章。
文分兩段。前段首先提示碣石山 (意即形似碑石的山) 的地理位置,接寫王莽改名及漢武登臨碣石山觀海的歷史沿革?!敖裾砗S惺喾侨肆λ汀睌稻?,簡勁有力地記敘和描寫了碣石山巍峨主峰出沒于煙波浩渺的滄海之中氣象萬千的壯闊景象,可略窺酈道元冷峻峭拔筆墨風格之一斑,為文眼所在。按碣石山位于今河北昌黎縣城北。經歷千百年滄海桑田的變化,碣石山今已不立于巨海之中,而是距渤海有三十來里地了。但海拔近700米的主峰仙臺頂 (又稱漢武臺) 仍是碣石觀海的大好去處。
前段筆墨傳神有氣勢,后段如平鋪直敘就難乎為繼。乍看后段是續寫沿革,實際是通過有關神話傳說,既變化不可端倪地進一步抒寫了碣石山與滄海的奇美,——比前段奇異而緊張地動靜相關描寫山?;ゼ?(海神動怒,濤涌山崩),又筆底生波諷刺了暴君秦始皇的不守信用。
所引材料來自清初其書尚存的《三齊略記》。這條所記本有三事,一記始皇在齊鬲城縈蒲系馬,“至今蒲生猶縈”; 二記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神人為執行始皇命令,竟至鞭石流血,“至今悉赤”。石猶如此,人何以堪? ——其暴可知。第三事才是酈道元《碣石山注》后段所引。“引用”是一種修辭手段,《碣石山記》引用《三齊略記》的神話傳說取得了很好的修辭效果。前后段不可倒置,必須在現實美的基礎上才會產生神話美。
“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當是始皇的布置) 引起海神動怒逐客后,“始皇轉馬還,前腳卻立,后腳隨崩,僅得登岸”。始皇的馬是在千鈞一發之際勉強“爬”上海岸的,狼狽之狀可掬。
結末三句,意味深長,“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這種用現實事物來證明和強調神話傳說真實性的語氣在《水經注》中并不多見?!端涀ⅰ酚涊d不少神話傳說,如卷三十記舜殛四兇,鯀死化為黃龍; 卷三十三記蜀守李冰刺殺化為牛的江神等等。均止于記敘,未下斷語?!俄偈阶ⅰ纺┝恕耙杉词且病币痪洌H象是在提示讀者注意始皇帝狼狽相的真實性呢,——為官“執法素有嚴猛之稱”(《北史·本傳》) 的酈道元借神話傳說對暴君作了尖銳的諷刺。
上一篇:范成大《石鼓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