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屈平廟》原文與賞析
陸游
委命仇讎事可知,章華荊棘國人悲。
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系頸時。
陸游這首七言絕句,幅短旨深,辭約意宏,在歷代浩繁的吊屈原詩賦佳章中,獨具光彩。陸游一生詩作宏富,名篇佳作,膾炙人口,流譽千古。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這首懷古詩,同樣表達了詩人一貫的愛國情懷。
南宋淳熙五年 (1178),陸游奉孝宗之召,離開成都,順長江東下,去南宋都城臨安 (今浙江杭州),途經(jīng)歸州 (今湖北秭歸)。這首詩當作于此時。
位于三峽之中香溪寬谷長江北岸的秭歸,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xiāng)。屈原名平,屈平廟,即屈原廟。陸游《劍南詩稿·歸州重五》詩原注:“屈平祠在州南五里歸鄉(xiāng)沱。”
這首詩起首兩句,詩人從議論入手,繼而指陳史事: 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仇敵掌握,事情的后果不問可知。章華臺那樣豪華的楚宮建筑,由于楚國的敗亡,變得滿目荊棘,荒蕪不堪。楚國的孑遺民人,悲哀不已。詩中提到的章華臺,為楚靈王所建,事見《左傳》昭公七年。
后兩句,詩人發(fā)出深沉的慨嘆,透溢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遺憾的是屈原公的壽命不如鑄金堅石那樣長久,沒有能夠親眼看到秦國復滅、秦王子嬰系頸投降時的場面。
如果把陸游和屈原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略作比較,會有助于對陸游作這首詩時特殊心境的理解。
屈原處在楚國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楚懷王不聽屈原忠諫,貿(mào)然入秦,被秦兵設伏阻絕歸路,逼求割地,以至走投無路,死在秦地。楚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立為王,卻聽信讒言,放逐屈原,不念國仇,只圖茍安。
北宋末年至南宋時期,國勢與楚國末期很類似。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 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俘虜徽、欽二帝北去。這本是宋朝的奇恥大辱。然而繼承王位的宋高宗趙構,卻偏安一隅,不思恢復,反而專事屈膝求和,討好金人。
陸游對于南宋朝廷的這種誤國策略,極力反對,并在多篇詩作中加以指斥。他像屈原一樣,懷著一腔熱血,盼望實現(xiàn)自己“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報國大志。他以清醒的頭腦,看出朝中妥協(xié)派給國家造成的危機,因而在這首詩中,用楚國滅亡的史事,警策時人,指出“委命仇讎”結局的危險和可悲。這無疑于對妥協(xié)派的一聲當頭棒喝。
滅亡了楚國的秦國的滅亡,屈原未曾見到,距屈原一千五百年后的陸游,卻從史書上見到了。據(jù)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元年 (206) 10月,劉邦統(tǒng)兵攻入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 (絲絳),封皇帝璽、符、節(jié) (印信之屬)”,向劉邦投降。陸游深為屈原未能見到秦國的敗亡而遺憾。不難揣度,詩人是多么強烈地盼望著中原領土的恢復,盼望著以皓發(fā)之齡,能親眼得見侵掠宋朝北方故國的金朝統(tǒng)治者也能落得個“系頸”投降的下場啊!
陸游“才氣豪健,議論開辟”,“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放翁詩作的風格,從這首七絕中可見一斑。
上一篇: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山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