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老爺,
破布之遮遮,
紅帽掏汝戴,
房桶掏汝遮。
——《青天白日匯刊》
這是一首嘲笑清朝官員服飾的民謠,內容別致,獨具一格。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充滿幽默感,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這些道貌岸然、作威作福的官老爺的蔑視。
清朝官員的服飾制度繁縟,對各類官員服裝的顏色、裝飾均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不得僭越。文武百官的禮服通稱為蟒袍,俗稱為花衣,按文武職別,官職大小,分別繡以多寡不等的龍爪蛇蟒,以示區別。走在一起,自然是花花綠綠。蟒袍之外,另有穿罩在袍服外面的,俗稱為馬褂。褂上另綴補子,故又稱為補褂、補服。補子為正方形,邊長約三十公分,以天藍色、黑色等深色為底,四周繡飾花邊,正中以五彩金線按職別大小,分別繡上龍蛇、禽鳥、猛獸等圖樣,胸前、背后各綴一方塊,以與帽子上的頂戴相對應,作為官員品級的標識。文官的補子上分別繡上白鶴、錦雞、孔雀、大雁、白鷴、鷺鷥、?鶒、鵪鶉、練雀等單只的禽鳥;武官的補子上則分別繡上麒麟、獅子、豹子、虎、熊、彪、犀牛(七品、八品合用)、海馬等單只猛獸,分別標示九個品級。文武薈萃,擠在一堆,真算得上是飛禽走獸,五花八門了。有關清朝官制服飾,參見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在他們,穿上這些朝服,自然是趾高氣昂,洋洋自得,很可以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揚威一番的了。但在老百姓看來,官員們穿的這些形形色色的袍袍褂褂,千繡萬補,就像在破布上縫補釘一樣,前掛一塊,后綴一塊,又是鳥,又是獸的,不倫不類,丑不可言,簡直就像是用破布來遮羞,東擋西遮的。再配上紅纓帽上大大小小不同種類顏色的頂戴,直唄籠統的桶一樣的大袍子,活脫脫的一個個行尸走肉樣。
短短四句民謠,顯示了人民群眾高超的概括能力,觀察仔細,描摹逼真,把清朝官員的形狀勾勒得繪聲繪色,如在眼前,不能不令人嘆服。從語氣推測,這首民謠出自吳語方言區。語言色彩、情趣濃郁。 “破布之”是破布頭的意思; “紅帽掏”、 “房桶掏”中的“掏”字無實義。這首民謠的大意是:老爺老爺,裝模作樣:破布頭掛掛,紅帽子戴戴,桶一樣的袍子遮遮(丑)。揶揄嘲弄,嘻笑怒罵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另有一則“老爺老爺,三根稻柴;稻柴燒脫,老爺死脫”。更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爺的憎恨情緒。
上一篇:《緣法未盡》原文|賞析
下一篇:《芝麻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