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易順鼎·哭庵傳
哭庵者,不知何許人也【1】。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哭庵幼奇惠【2】。五歲陷賊中【3】,賊自陜蜀趨鄖、襄【4】,以黃衣繡褓縛之馬背【5】,馳數千里。遇蒙古藩王大軍【6】,為騎將所獲,獻俘于王。哭庵操南音【7】,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書王掌【8】。王大喜, 曰:“奇兒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縣令使送歸【9】。十五歲為諸生【10】,有名。十七歲舉于鄉【11】。所為詩歌文詞,天下見之,稱曰“才子”。已而治經【12】,為訓詁考據家言【13】,治史,為文獻掌故家言【14】。窮而思反于身心【15】,又為理學語錄家言【16】。然性好聲色【17】,不得所欲【18】,則移其好于山水方外【19】。所治皆不能竟其業【20】。年未三十而仕【21】,官不卑【22】,不二年棄去。筑室萬山中居之,又棄去。
綜其生平二十余年內,初為神童,為才子;繼為酒人【23】,為游俠【24】;少年為名士,為經生【25】,為學人,為貴官,為隱士。忽東,忽西,忽出【26】,忽處【27】。其師與友謔之【28】,稱為“神龍”。其操行無定【29】,若儒【30】,若墨【31】,若夷【32】,若惠【33】,莫能以一節稱之【34】。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樸【35】,或華【36】,莫能以一詣繩之【37】。要其輕天下【38】,齊萬物【39】,非堯舜【40】,薄湯武之心【41】,則未嘗一日易也【42】。
哭庵平時謂天下無不可哭,然未嘗哭。雖其妻與子死,不哭。及母沒而父在【43】,不得渠殉【44】,則以為天下皆無可哭, 而獨不見其母, 可哭。于是, 無一日不哭, 誓以哭終其身, 死而后已, 因自號曰“哭庵”。
【注釋】
【1】 何許人: 什么人。
【2】 惠: 通“慧”, 聰明。
【3】 陷: 陷入, 陷落。賊: 這是作者對太平天國起義軍誣蔑的稱呼。
【4】 陜蜀: 陜西、四川。趨: 奔赴。鄖 (yun): 鄖陽, 古府名,治所在今湖北省鄖縣。襄: 襄陽, 古府名, 即今湖北省襄陽市。
【5】 繡褓: 繡花的襁褓。襁褓; 用來背負小孩兒的布帶和布兜。
【6】 蒙古藩王: 指僧格林沁, 清末將領, 蒙古族人。1825年襲封郡王, 1855年封為親王, 俗稱僧王。
【7】 南音: 南方口音。
【8】 濡(ru): 沾濕。口沫: 唾液。
【9】 趣: 趕快, 急促。
【10】諸生: 清朝時對已入學的秀才的稱呼。
【11】 舉于鄉: 在鄉試中考中舉人。
【12】 治經: 研究經學。經學: 訓解或闡述儒家經典的學問。
【13】 訓詁: 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考據: 根據事實的考核和例證的歸納, 提供可信的材料, 作出一定結論的研究歷史、語言的方法。
【14】 文獻: 文, 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 獻, 指多聞, 熟悉掌故的人。掌故: 國家的故事, 即舊制舊例。
【15】 窮而思反于身心: 從對萬事萬物廣泛深入地思考, 返回到研究思考人自身。反同返。
【16】 理學: 又稱為“道學”, 宋明時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多側重名物訓詁, 宋儒側重闡釋義理, 兼談人的性、命。語錄: 指某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宋代理學家講學, 他們的門人弟子常把老師的言論記錄下來加以整理。
【17】 好 (hao): 喜歡, 嗜好。聲色: 音樂及女色。
【18】 所欲: 想得到的, 希望的。
【19】 方外: 世外, 指超然于世俗禮教之外, 也指僧道。
【20】 竟其業: 把從事的事業做到底。
【21】 仕: 做官。
【22】官不卑:官位不低。指曾任道員。卑:低。
【23】酒人:酒徒。
【24】游俠:指輕生重義,勇于救人急難的人。
【25】經生:研究經學的人。
【26】出:出仕、做官。
【27】處(chu) :隱退。
【28】謔(xue):開玩笑。
【29】操行:操守,品行。無定:沒有一定。定:固定。
【30】若: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或”。儒:孔子創立的學說,后也指崇奉孔子學說的人。
【31】墨墨:翟(di)創立的學說,后也指崇奉墨翟學說的人。
【32】夷:指伯夷,他是商末孤竹君的長子。當初,孤竹君曾定其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接受。后來兩人棄國跑到周。反對周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孟子說他是“圣之清者也”。(《孟子·萬章下》)
【33】惠:指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魯國的大夫。食邑在柳下,謚號惠。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著稱。孟子說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
【34】一節:這里指“一種”。稱:稱謂。
【35】樸:質樸。
【36】華:有文采。
【37】詣(yi):學問、技藝等所達到的境界。繩:糾正,這里是“束縛”的意思。
【38】要:總,總要,大要。輕天下:以治理天下為輕易。
【39】齊萬物:整治萬物。
【40】非堯舜:非議堯和舜。
【41】薄湯武:鄙薄商湯和周武王。
【42】易:改變。
【43】沒(mo):死。
【44】渠:他。這里因是假托為哭庵作傳,所以不說“我”,而說“他”。殉:用人或物陪葬。
【賞析】
這是一篇傳記。“傳”,是記載的意思,特指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字;“記”,是記敘,表示文體。傳記這種文體,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左傳》、《戰國策》等歷史著作中就已有不少刻畫人物的文字, 可以看作是傳記的片斷或雛型。真正開創我國傳記文寫作先河的是西漢司馬遷的 《史記》。
傳記有本傳、別傳 (外傳)、小傳、列傳、自傳、合傳、評傳等多種。這篇 《哭庵傳》屬自傳性質, 但又與一般自傳不同。一般自傳是傳主用第一人稱自敘生平、思想和發展的歷程。本篇這種自傳卻是以第三人稱, 用假托為他人作傳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自傳始于晉時陶淵明的 《五柳先生傳》。這種自傳不是一般性地詳細地敘述生平經歷, 而是通過敘述生平經歷側重于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觸或認識, 因而對生平經歷的敘述一般都比較概括。
這篇 《哭庵傳》敘述了自己的生平操守品行, 說明自號“哭庵”的原因。全文三段, 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 (第一段), 概括自己半生經歷。開頭不象一般自傳那樣直書自己姓名、籍貫、家世等, 而是襲用 《五柳先生傳》的寫法, 說“哭庵者, 不知何許人也。其家世姓名, 人人知之, 故不述。”即不傳籍貫、姓名和家世, 而突出強調“哭庵幼奇惠”。接著就此發揮。首先比較詳細地敘述五歲時的一件奇事; 然后概括地敘述從十五歲到三十歲的主要經歷, 即“為諸生”、“舉于鄉”、為“才子”, 治經、治史、研究理學, 出仕、退隱。其中無論敘述哪一段經歷, 都著意突出其“奇惠”。第二層 (第二段), 敘述自己的操守和品行。說明雖然自己經歷是復雜的, 思想不拘泥于“一節”, 文章也不囿于“一詣”, 但“輕天下, 齊萬物, 非堯舜, 薄湯武”恃才傲物的本性一日也沒有改變。第三層 (第三段), 直接說明自號“哭庵”的原因, 是因為“母沒”。
本文在寫法上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 是在強烈對照中顯現主旨。如第三段在說明自號“哭庵”的原因時, 先強調“平時謂天下無不可哭, 然未嘗哭”, 再退一步說“雖其妻與子死, 不哭”; 然后文意急轉直下:“而獨不見其母, 可哭”, 并且“無一日不哭, 誓以哭終其身, 死而后已”。這里“無不可哭, 然未嘗哭”和“不哭”,與“可哭”、“無一日不哭”形成強烈對照, 鮮明地說明了哭什么, 不哭什么, 從而強調地說明了作者自號“哭庵”的原因。
第二, 行文收放自如。如第一段先總后分, 在以“哭庵幼奇惠”一句總起之后, 鋪排渲染開去, 從五歲的一件奇事說起, 歷數“十五歲為諸生,有名”,“十七歲舉于鄉”, 為“才子”; 接著治經、治史, 研究理學, 均有建樹;“年未三十而仕, 官不卑”, 后又是“筑室萬山中”。這種放可謂行云流水, 文漪落霞。再如第二段, 是先放后收, 先敘其經歷復雜:“初為神童,為才子; 繼為酒人, 為游俠; 少年為名士, 為經生, 為學人, 為貴官, 為隱士。忽東, 忽西, 忽出, 忽處。”再敘其操行無定:“若儒, 若墨, 若夷,若惠”。再敘其文章風格:“或古, 或今, 或樸, 或華”。可以說放得很開,但最后只一句:“要其輕天下,齊萬物,非堯舜,薄湯武之心,則未嘗一日易也”,一下收勒,可謂橐聲一擊,萬騎忽斂。這一放一收,神奇自然,使讀者對傳主的操行有一個準確而全面的認識。
第三,文筆流暢瀟灑,氣勢奔放。本文在內容上盡鋪排渲染之能事,與之相應的是作者敘事無拘無束,心到筆到,顯現其流暢瀟灑,氣勢奔放的風格,而這又得力于大量排比句式的運用。無論是敘述曲折復雜的經歷,還是敘述操行無定和文章的多種風格,都是一口氣說出,文章氣勢如水涌泉,如丸走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古文觀止·清文·汪中·哀鹽船文》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喜雨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