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獻科《水簾洞》原文與賞析
樊獻科
絕壁飛泉掛白龍,一簾風送玉玲瓏。
聲傳空谷晴疑雨,勢轉丹崖淡復濃。
噴月垂垂搖碧漢,沉云冉冉散芙蓉。
尊前誰作高山調,拂袖吾從問赤松。
在古典詩文中,流泉、瀑布常常成為極富美感的題材。如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等,都以其落差的飄忽延綿而蔚為壯觀,讀此類詩篇,能使人蕩滌污濁,心胸為之寬闊。明人樊獻科的這首《水簾洞》,以寫瀑布的聲勢成為歷來詠武夷山水簾洞詩作中的一首佳作。
水簾洞,一名唐曜洞天,是武夷山最大的巖穴。武夷山的洞穴很多,形態不一,據地質科學分析,九曲溪兩岸的礫巖巖壁,由于鈣質、泥質遇水溶解,礫石掉落,形成洞穴,而在紅色礫巖或紅色砂巖中,有的還夾著幾米厚的頁巖。這種頁巖由泥質組成,巖性松軟。當地表水沿著節理溶蝕時,最易溶解。久而久之,頁巖層被掏空,成為長條狀的巖洞,也稱為平洞。如果頁巖所處的部位接近地面,因為受溪流和地下水的影響,溶蝕作用更加強烈,“水簾洞”就是這樣形成的。至于水簾洞的美妙處,《武夷山志》稱之為“山中最勝之景”,因而歷代游人多所題詠。
“絕壁飛泉掛白龍,一簾風送玉玲瓏。”詩一開頭以白龍掛絕壁來形容飛長的瀑布,抓住洞天的主要特色,展示了一幅空靈飛動、雄峻迅疾的流瀑圖。水簾洞高廣數十丈,洞中構筑祠觀數處,可容千數百人,況且巨巖上突下嵌,不用陶瓦,風而不侵。巖頂有流泉兩道,凌空飄灑,狀似珠簾。“一簾風送玉玲瓏”,即指飛泉凌空而下的情景。每當山風吹過,流泉隨風飄飄灑灑,化成無數晶瑩的水珠,忽東忽西,時分時合,就象兩幅天然的燦爛珠簾垂掛在洞前。所以人們把唐曜洞天改名為“水簾洞”或“珠簾洞”。以上并不寫“洞”,而只寫“水簾”。
接著把水簾洞放在山的群體中去描寫,突出其聲勢。“聲傳空谷晴疑雨”,一句寫洞天水瀑造成的聲響和瀑流面積之大。由于落差大,又在上突下嵌的洞穴間流泄共鳴,因而水聲轟鳴,終日不絕,好象是永遠下不完的雨。如清人周長庚同名詩所謂“洪荒直到我,天地不曾晴。”“疑”,傳達出詩人置身晴日卻見雨的恍惚錯覺。而更值得玩味的是通過“聲傳空谷”而生出下雨的感覺,既見出涵蓋聽覺之遠,又巧妙地表達出通感,是為健筆。“勢轉丹崖淡復濃”一句寫其氣勢。武夷山的由來已有科學考證,其山巖之所以為紅色,是由于一億年前的風化物中的鐵鋁質,經過強烈氧化,便形成紅色巖層。流瀑“一條界破青山色”,從視覺著筆,無疑十分誘人。此處重在其變化,所謂“淡復濃”。由于山風吹拂,流瀑隨風而變動,似有厚薄之分,而紅色的巖層遠近的顏色也有深淺之分,因而水瀑便隨勢而顯示出疏密,濃淡變化。二句純用白描,然寫“聲”與“勢”卻十分貼切,表現出細致的觀察力,寫出水簾洞的特色。
“噴月垂垂搖碧漢,沉云冉冉散芙蓉。”本聯受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啟發,以“垂垂”狀崖之高峻陡峭,又可見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搖碧漢”與“噴月”,以雄奇瑰麗的形象構成極富神幻色彩的畫面,擬寫月下飛瀑。水簾洞到了夜晚,閃閃如珠的水簾,映著暗藍色的星空,如燦爛銀河直瀉人間,景致壯美,氣勢雄奇,的確是一處人間勝景。“沉云”一句寫飛瀑如降云落花。水簾洞的兩股水簾,在陽光下有時像千萬片紛紛揚揚的雪花,有時又如千萬顆撒向赤壁的彩色明珠。所以至今崖上還有“水簾晴雪”和“赤壁明珠”的刻石。“沉云”即下降的云,本句借“天女散花”的絢麗場景寫水花,有如電影慢鏡頭一般,通過視覺推移,在讀者面前展開一朵朵自天而降的巨大芙蓉花,傳達出熱烈奔放,色彩紛呈的觀感。尤其是將水簾的有限高度化入無窮的天宇,這就使得描寫更加放達空靈。在諸種巖壁鐫刻如“今古晴檐終日雨,春花秋月一聯珠”中,本聯描繪的奇幻壯麗景色,就不會有局促之感,反倒能入內出外,活畫出水簾洞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
詩人由此間的美景,想到忘卻塵世瑣屑得失,從此進入一個凈化的境界。“尊前誰作高山調,拂袖吾從問赤松。”由流水瀑布聯系到高水調,可謂自然湊泊。高山調,指《列子·湯問》所載知音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高山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這里寫詩人沉浸在一種遺世獨立的情緒中,這種強烈愿望,就產生了《史記》所記的“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的具體去處。赤松,即赤松子,古代仙人,相傳為神農時雨師。以雨師仙人緊扣水簾洞的意象選擇游仙環境,且以“拂袖”而去表明意態之堅決,向往之情切,這就留下了悠悠不盡的風韻。
全詩有白描、有夸張,構思尚新穎; 好山好水,尊前知音,陶然忘卻人世的機巧之心,并把水簾洞的景物描寫歸結到詩人的抒情,于飛流長瀉轟鳴中傳達物我兩忘的情態,絕少雕琢。唯其對大自然的如此摯愛,才更顯出作者慨然力主開門御敵,痛殲倭寇的可貴膽識。
上一篇:李元輔《水簾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彭士商《水簾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