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我似老牛鞭不動,雨滑泥深四蹄重。
汝如黃犢走卻來,海闊山高百程送。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三月,蘇轍上疏反駁李清臣指責元祐初年廢除新法。哲宗覽奏大怒,貶蘇轍知汝州(今河南臨汝)。接著,御史趙挺之等趁火打劫,彈劾蘇軾。于是,哲宗又把蘇軾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當他還未到英州時,八月又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紹圣四年(1097)二月,蘇軾又被貶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同時,蘇轍也被貶到雷州(今廣東雷州半島的海康境內)。此后,蘇軾兄弟隔海相望,常以詩文相贈,互慰情懷。這就是蘇軾寫此詩的政治背景與苦悶心情。
當時,蘇軾已六十三歲,故說自己“似老牛”,借助這個生動的比喻來慨嘆苦難的身世。縱觀蘇軾一生,他確乎有點像“牛”。他曾為百姓們做了不少好事:簽判鳳翔,通判杭州,改知密州、徐州,再知杭州等地,他注意“減決囚犯”,免去民間積欠;特別是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受到百姓的深深愛戴。即使是貶謫期間,他也能關懷百姓疾苦。惠州建橋,他捐了一條犀帶;遠謫儋州,他推廣“秧馬”(當時中原地區的一種插秧農具)技術等。他一生雖然仕途坎坷,但卻政績斐然。正如他《送芝上人游廬山》詩說:“二年閱三州(杭州、潁州、揚州),我老不自惜。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當時,蘇軾已五十七歲,稱自己是拉磨的“牛”;時隔六年,又稱“老牛”,為百姓們不惜竭盡自己的精力,以牛自稱,當之無愧。鞭不動,表面上對“老”而言。其實,這是對朝廷橫加給他的許多罪責及自己所遭受的種種挫折而產生的憤懣之情的直接渲泄。他一生為官,勤政愛民,由于小人讒言而常遭“鞭”(屢貶不止),其痛苦之情,溢于言表。“雨滑泥深四蹄重”,緊承上句的“牛”。因雨而路滑,泥深而蹄重,故難以行走。意謂自己身處天荒之地,空懷難酬之志。這是蘇軾晚年精神風貌和人格形象的寫照。同理,“汝如黃犢走卻來”,“汝”指他弟弟子由;“黃犢”,謂小黃牛。“海闊山高百程送”,百程,泛指路途遙遠。這兩句是說,你正如小黃牛那樣走來了,前面的路程海闊山高,千里迢迢,我將為你百里送行。這是蘇軾對弟弟子由的勉勵和希望,也是他自強不息精神的安慰與寄托。讀此詩,不禁使人想起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言,它告誡人們,為事業、為理想終生奮斗之人,應該具有這種雄心壯志。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得更加精辟:“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是做人的重要準則。須知,人皆有老,此乃天成。然老而彌堅者,必是胸鑄大志之人;其老而不死者,定是尸位素餐之徒。蘇軾屬前者,他具有不圖富貴的高尚志向和窮且益堅的高貴品格。有道是,東隅雖已逝,桑榆卻非晚。歷來有志之士,莫不若此。
此詩以“牛”喻人,感情貼切;語言風格,平淡自然。讀后使人精神振奮,回味無窮。
上一篇:《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其四)·[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