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莊元臣2
鴝鵒之鳥,出于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3,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聲而已。終日所唱,惟數聲也。
蟬鳴于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曷若我自鳴其意哉4!”鳥俯首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
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
1鴝鵒(qu yu):鳥名,俗名八哥。2莊元臣(生卒年不詳):明朝人,號運鵬主人,有《叔苴(ju)子》八卷。3羅:捕鳥的網,此處意為用網捉。調:調教。4曷若:何如,哪里比得上。
【析點】 最聰明的鳥也只能學人的聲音,而不能通過這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作者從這樣的生活事實出發,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讓能“效人言”的鴝鵒鳥去嘲笑“鳴于樹”的蟬,結果遭到蟬的斥責。在兩相對比中,贊美了發乎內心能夠“自鳴其意”的蟬,否定了能效人言卻不能達己意的妄自尊大的鴝鵒鳥。
鴝鵒鳥和蟬都有它的象征性。作者借此指斥現實,批判當時的文章家一味竊摹、人云亦云缺乏創造的不良風氣。文章又一針見血地指出,鴝鵒鳥尚有“俯首而慚”的時候,尚有“終身不復效人言”的決心,而“未慚”的文章家們呢?連鳥都不如!
上一篇:《鴨媒》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龍井題名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