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
“戊辰”是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在此前兩年,宋軍攻金失敗,金兵南侵;次年(1207),宋向金求和,宋金再次簽訂和議,史稱“嘉定和議”。“即事”,是有感于這喪權(quán)辱國的事件而賦詩。
南宋時,宋金間的幾次所謂和議,實際上都是宋朝君臣對金人投降妥協(xié)的結(jié)果。“嘉定和議”,對南宋來講更為屈辱。宋不僅要將主持北伐的丞相韓侂胄的首級送至金國,而且每年向金增納“歲幣”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一賣國投降的和議當然激起了許多愛國人士的強烈反對。作者以詩歌為武器,單從“歲幣”的角度著眼,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對這可恥的和議,以及腐敗的南宋統(tǒng)治者進行辛辣的諷刺和憤怒的抨擊。
頭一句詩人從自己的生活落筆。“青衫”同青衿,古代學(xué)子所穿的一種廉價的衣服。今日,這種衣服也將得不到了,為什么呢?第二句詩人憤怒地指出,“今歲和戎百萬縑”,因為朝廷拿了大量財物去討好金人,以至于弄得民窮財盡。“和戎”,指與金人議和;“縑”,是一種雙絲的細絹。古代求和時常以縑帛等作為向?qū)Ψ健拜斦\”的禮物。南宋與北宋相比,疆土已大大縮小,加上戰(zhàn)爭的破壞,淮南、江漢地區(qū)已變?yōu)橐黄瑥U墟,長江南岸也受到很大損害。在已經(jīng)陷入“民力重困,餓死者眾”的境地時,南宋統(tǒng)治者為了應(yīng)付金人的無厭之求,還要再度增加“歲幣”,這樣造成的惡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四句詩人譏刺道:從今往后,在西湖不要再插什么青楊綠柳了,把所有的地方都栽種桑樹,以喂蠶抽絲,織成縑帛去乞和吧。尾句中的“剩”,盡的意思。杭州是南宋朝廷的所在地,最高統(tǒng)治者在這個銷金窩里過著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日子,詩人說在西湖砍柳種桑,顯然有意刺痛統(tǒng)治者,希望他們猛省,不要再文恬武嬉、醉生夢死了,否則連西湖、杭州,都將不成樣子,國亦將不國了。
此詩從詩人自己穿不上衣衫引發(fā),所論卻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代表了人民的呼聲,是針砭時事的力作。
上一篇:《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戲呈孔毅父·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