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同樸翁登臥龍山》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龍尾回平野,檐牙出翠微。②
望山憐綠遠,坐樹覺春歸。③
草合平吳路,鷗忘霸越機。④
午涼松影亂,白羽對禪衣。⑤
【注釋】 ①樸翁:葛天民字無懷,一字樸翁,山陰人。姜夔在紹興曾與樸翁同游臥龍山。臥龍山又名種山,越大夫文種曾葬于此。②龍尾:臥龍山的尾部。回:曲折。檐牙:房檐。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
③憐:愛惜。此句指遙望遠山為翠綠山色所吸引。“坐樹”句指當年勾踐攻滅吳國時所經過的道路已長滿荒草。“鷗忘”句形容鷗鳥自由自在,寓人無機心、鷗鷺也會與之相親而無猜忌意。⑤松影亂:松樹被風吹動貌。
⑨白羽:白羽扇。禪衣:僧服。
【譯文】 臥龍山尾,在平野紆回。聳峙的樓閣,檐牙高出翠微。遙望群巒疊嶂,深憐那綠帶漸遠漸違;休憩樹旁,忽覺蔽空的濃蔭催送著春歸。離離的荒草,填平了當年越國吞吳的道路;無心的鷗鳥,早已忘卻了滅吳霸越的心機。忽然亭午時分,涼風吹亂了松影紛披;寺內老僧渾忘物我,手持白羽扇,趺坐身著禪衣。
【總案】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姜夔旅居紹興,與友人葛天民同游臥龍山,觀眼前春景:草青山翠,松林清爽;思前朝舊事:越霸吳平,鷗鷺忘機;全詩于景事之間,顯示出詩人生命情感的流動。姜夔之人生觀,深慕陶淵明天資高邁,趣詣遠逸,故其詩歌創作亦多追尋蘊藉含蓄,超脫渾淪。其《白石道人詩說》言“詩有四種高妙”,尤贊“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之“自然高妙”,這既是姜氏評詩之高標,也是其作詩之指歸。在這首游覽詩中,那種坐覺春歸的遐思,鷗鳥渾忘的感悟,僧人閑適的雅趣,無不凝聚詩人寄寓自然大化的人生感蕩之情。只因詩作寫景詠事著意較重,缺乏遒勁之氣,而難以回旋貫注,融會“自我”與“忘我”之境。
上一篇:胡直孺《同官倡和用山字韻》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堯佐《吳江》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