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注〕 菰黍連昌歜:歜,音蠶上聲。昌歜即菖蒲根切細腌成的咸菜?!蹲髠鳌べ夜辍份d周天子派遣周公閱聘問魯國,宴請他的食物有“昌歜、白黑”。周公閱稱為“薦五味,羞嘉谷”。(薦、羞,皆獻進之意。)據(jù)歷代注家解釋:昌歜有五味之和;嘉谷指原料稻、黍,白黑指制成品白米糕、黑黍糕,還澆上油脂。詞語用典,非謂必食此數(shù)物,取其意而已。
蘇軾一到杭州就對杭州的山水發(fā)出驚嘆,“余杭自是山水窟”,“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并表示死后愿能葬在這里。他先為通判,后作知州,在杭期間無日不在山水之間,甚至連辨訟決案等公務(wù)也在西湖辦理。隨著政治上的日益不得志,他對杭州的這種深情也與日俱增。他不僅把杭州當作游賞地、棲身所,更把它當作擺脫煩惱的精神逋逃藪。他寫于杭州的詩詞有不少就是這一段心靈歷程的忠實紀錄。此詞就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周淙的《乾道臨安志》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詞一開頭就寫出了一個最為熱烈的場面:“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就是說,作者及其同伴面對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像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后眼波流動,就像湖中的滟滟水波。接著補敘一筆:“游人都上十三樓?!币饧捶彩莵碛挝骱娜?,沒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xiàn)在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據(jù)《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游人羨慕。這里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樓并不比竹西亭遜色。
過片以后極寫自己和同伴于此間的游賞之樂?!拜允蜻B昌歜”,寫他們宴會上用的糕點,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題作“杭州端午”,則此指粽子。)“瓊彝倒玉舟”,“彝”為貯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在表明他們游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口腹之欲,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后以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jié):“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薄端{(diào)》,相傳為隋煬帝于汴渠開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diào)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州”詩意,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diào)一曲,歌喉宛轉(zhuǎn),音調(diào)悠揚,情滿湖山,最后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這最后一筆極富表現(xiàn)力,一表明游人不知疲倦,至晚不歸;二形容歌聲之美妙動人,云彩也為之傾倒。
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并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xiàn)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
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付與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shù)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上一篇:蘇軾·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