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裹,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東晉偉大詩人。出身于沒落士族,自幼博覽群書,早年懷抱救濟蒼生的志向進入仕途,曾先后任江州祭酒、鎮州參軍、彭澤令等職,由于對官場污濁、世道黑暗深懷不滿,先曾辭去祭酒,后來又最后辭去彭澤令,躬耕隱居,不與士族社會合作。劉宋王朝曾召他為著作佐郎,拒不出任,貧老田園,死后世人尊稱為“靖節先生”。陶淵明由于經歷特殊,他的詩也呈現了獨有的狀貌。他善于描繪農村的自然景色和農民的辛苦勞動生活,他同情農民,并展示了“桃花源”式的烏托邦幻想。
《歸園田居》組詩共五首,這是第一首,這組詩約作于彭澤棄官歸隱后的第一年,即晉安帝義熙元年,時年四十二歲。作者毫不掩飾地坦露了所以歸隱田園的心志所在。這首詩真正是開門見山,把“俗”與“性”對立起來,陳述自己沒有適應世俗的情致,而本性卻獨在自然,接著就以形象的展現,對比這對立的兩端。之所以“俗”不可耐,作者沒有一一進行描寫,只是描繪了一個人人都體會出的境況:那是陷人的網羅,困人的樊籠,人在其中,如鳥被縛,如魚在池,不僅毫無自由,也更難以自保。作者把當時不好明說的社會政治語言,用比喻性的形象說得十分具體。與世俗對立卻又為本性所愛的田園,處處、事事都是真實的、自然的,沒有令人憎惡的那種機巧、塵雜、爭奪、陷害,當詩人從那個塵網中掙脫出來以后,真是如鳥歸林,感到非常慶幸。
陶詩繼承發揚了中國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最擅長用樸素無華的筆調,寫出現實生活和內心情態,由于遣辭命意中,不事藻繪,所以詩文風格都顯得揮灑自如,韻味雋永,平淡自然的色調中,卻蘊含著無限的真和美。 《歸園田居》是這種藝術格調的代表作。
“白描”,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白畫”的技法。用此法作畫,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即使略施渲染,也不失平淡自然。文學上的白描手法源出于此。它的主要表現是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勾勒出清新、明晰的形象。 《歸園田居》這種筆法體現得非常明顯。詩中從第九句開始寫自家的園田居所,對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線勾勒,不著顏色,但清晰的形象卻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景境氛圍中住著一位從塵網中逃歸的貧士,真可以說是情境相宜,神象相通。這個與世俗完全對立的境界,從遠處看的視覺印象,從近處聽的聽覺動靜,也都是異常的恬淡自然,清靜安謐:“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情境,沒有對于這種情境完全適應的內心世界是不能發現的,更不用說以這種淡遠的筆調去抒寫了。在這首詩里,詩人所描繪的對象,與詩人的內心情態是完全統一的。
陶淵明不與時俗同流合污的高潔靜遠的本質,正是在園田居里找到了表現與確證的對象,而藝術中的抒情言志,也只有借助于對這種現實的、感性對象的生動描畫,才能把具有特殊狀態的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本質展現出來。
這首詩的敘述性的筆調,甚至連詩中的描寫也是敘述性的,使詩的風格情韻顯得極為流暢通達,讀中不能停頓,可以分節分析,但卻不容分割,渾金璞玉之美,正存在于這種形式中。
上一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陶淵明《挽歌辭》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