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柏、雷群明同志編寫了 《韜奮與出版》,將由上海的學林出版社出版,原稿寄給我,請我寫篇序。我從30年代起就是《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出版物的經常的、熱心的讀者,對韜奮同志從來都是敬佩的,但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認識他, 和他沒有個人接觸, 對他了解不多,請我寫序本來是并不合適的。但我通讀全部書稿之后,感想甚多, 不能已于言,很愿筆之于書,至于這樣寫算不算序,那就不去管它了。
讀了書稿之后,給我一個總的印象是,韜奮同志的確不愧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新聞出版事業的模范”(這是1944年陜甘寧邊區文教大會給他的評語)。他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 不僅寫了大量的文章, 而且在編輯、出版、行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新聞記者和評論家,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編輯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出版工作的任何一個環節,從校對到編審, 到裝幀設計, 到印刷, 到發行, 到經營管理, 可以說他對每一行都精通, 是出版工作中罕見的全面人材。他對編輯出版工作經驗之豐富,我國近代出版史上很少有人能同他比肩。我應該負責地向出版工作戰線上所有的同志推薦這部好書。我敢說,任何人讀了這部書都會受到教育,得到啟發。
這部書中提到的經驗, 因為歷史條件不同, 斗爭任務不同, 不能照搬。還有些在當時是進步的好辦法,現在卻不適用了。例如把出版機構辦成合作出版的集體所有制的事業,現在我們的出版社早已成為國營的企業, 當然不必再回頭去搞合作出版了。
但是書中介紹的韜奮辦出版事業的基本精神, 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像他主張的出版事業要不斷追求進步,應該與時代一同前進;應該把“事業性”放在第一位, 不應該把“商業性”放在第一位; 出書要講究質量, 要努力生產“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糧, 決不能為賺錢而不顧一切去濫出有害的壞書刊等思想, 都是有鮮明的現實意義的。特別是他那種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地為讀者服務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的。
為人民服務這個響亮的口號是我們黨最先提出來的, 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韜奮同志還在30年代, 在他還沒有成為共產黨員之前,就能自覺地為這個口號奮斗,實在難能可貴。讀了他為人民服務所作出的動人事跡, 真使人感動得落淚。因此毛澤東同志在1944年對他做了那么高的評價不是偶然的。這評語雖然大家都記得很熟,但我還是再抄錄一次: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我們拿韜奮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對比一下自己是很有好處的。應當肯定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我們的出版事業是在為人民服務的總目標之下成長壯大起來的,但是和韜奮同志的服務精神相比較, 差距還不小。
韜奮同志當編輯最寶貴的精神是大公無私。還在30年代他就提出當編輯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大公無私。他說: “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 天下最可敬的是為群為公。”編輯肩負重任, 一切作者投來的文稿能否刊登都要由編輯來判決。如編輯選稿不以公字為標準,那就會敗壞刊物和出版社的信譽, 一直到垮臺。所以他主張選稿必須大公無私,必須堅持原則, 以質量好壞為準, 不管作者是誰,也不管文稿的來頭大小,決不照顧情面,決不搞“關系”?!渡睢分芸男抛u因此越來越高。韜奮辦事就是這樣鐵面無私。人們總以為鐵面無私就會得罪人, 其實不然,韜奮不僅沒有得罪朋友, 而且更贏得了他們的敬重。
大公無私是個普遍的職業道德問題,也是編輯道德的首要條件。我們現在的編輯隊伍很大, 是否人人都能做到大公無私?大多數人能做到我敢肯定,但是要說人人都能做到,我不相信。至少有一小部分是不夠格的。不是有的編輯利用職權干壞事嗎?向作者強索財物, 強迫分作者稿費,要求作者請客送禮等等花樣都發生了。而在作者方面也有少數人感染了壞影響, 為了自己的著作能出版, 不惜拉拉扯扯,請客送禮, 走后門,搞“關系”。事情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這種風氣很不好,讓它發展下去危害極大。這種不正之風不僅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時代不能容許,就是當年的韜奮同志對此也是嫉惡如仇, 決不容忍的。
胡耀邦同志在黨的十二大報告里說: “在今后5年內,要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 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 努力實現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在全國人民中首先是全國青少年中的普及。這是爭取在5年內使社會風氣根本好轉的一項基本措施?!庇终f:“每一個公民都應當遵守公民義務、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每一個勞動者都應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p>
當我們響應十二大號召,大講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聯系韜奮同志的大公無私的可貴精神, 難道是多余的嗎?
再說一點,就是韜奮同志那種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他接辦《生活》周刊時,既沒有錢,也沒有人。編輯工作就他一個人干, 完全是唱獨腳戲, 只是經過幾年之后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助手。又要當編輯, 又要寫評論, 又要下工廠當校對,還要答復讀者來信,一個人能干這么多事嗎?除非三頭六臂。當然韜奮同志不可能有三頭六臂,事實上這些工作他都干了,而且干得很出色。要問其中奧妙,也沒有什么奧妙,無非一條,他堅持了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精神。堅持這一條就搞出“奇跡”來了。
我們現在辦刊物、辦出版社比韜奮時代條件好得不能比, 可是經常聽到的呼聲總是編輯人手不夠。真的不夠嗎?你去調查了解一下,一般的期刊社、出版社總有那么幾十人甚至百人以上。總的來說,我感到人是多了, 而不是少了。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正在抓改革機構,精簡人員,企事業單位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當我們貫徹中央決定的時候, 回顧一下韜奮同志辦出版事業的歷史, 學習他堅持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精神肯定是大有好處的。
社會上各種行業都有自己的專門學問,經濟有經濟學,教育有教育學,新聞有新聞學, 書刊出版后也有專門的目錄學、版本學、圖書館學等, 惟獨出版工作本身缺少專門研究。是出版工作沒有東西可研究嗎?不是的。出版的歷史起碼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反正比新聞早得多。要研究的東西不是很少, 而是很多。就是因為不被重視, 所以才留下缺門。這空白總不能永遠留下去, 出版學早晚總要在眾多的學科中占一席應有的位置。正在編纂的大百科全書就有專門的出版卷,這是非常令人高興的,希望能早日編出來。出版工作的歷史源遠流長,一時不易弄清楚,就是近代的史料也多得不可勝數。先從“五四”以來,特別是從韜奮同志主辦《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的半個世紀的歷史著手研究是比較容易進行的,而且對當前的出版工作的改進更有意義。
學林出版社成立之始,就把出版有關出版方面的史料和研究著作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值得高興和祝賀的?!俄w奮與出版》一書的編寫出版,是這項工作的開端,希望他們再接再厲, 堅持不懈, 不斷地做出新的貢獻。
1982年11月
(《韜奮與出版》,學林出版社, 1983年6月版。)
賞析 鄒韜奮是著名的新聞與出版家。他一生創辦過6種刊物,一份《生活日報》,撰寫了評論、通訊達數百萬字;他創辦了“生活書店”,在全國擁有56處總分支店。他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成為中國新聞與出版界的楷模。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為此中國以韜奮命名設有三項獎:“韜奮出版獎”、“韜奮新聞獎”,分別獎給出版和新聞界的優秀編輯;還設有“韜奮新苗獎”,獎給大學新聞專業、廣播電視專業在校讀書的品學兼優,新聞業務實習中有突出成績的學生。錢小柏、雷群明選擇韜奮進行研究是很有眼力的,他們的著作《韜奮與出版》請王子野作序,1983年6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廣大讀者好評,獲得了第一屆“韜奮出版獎”。
王子野是當代出版家, 曾任國家出版委員會主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韜奮與出版》一書請他作序,本在情理之中。但是, 他卻說“不合適”,說自己雖然在30年代就是韜奮出版讀物的讀者,與韜奮未曾見過面,了解不多。他在通讀全部書稿后,完全改變了態度, “感想甚多,不能已于言,很愿筆之于書”。這樣的序的開頭,波瀾起伏, 自然會引發讀者的興趣。
序作者首先告訴我們,他的總的印象:韜奮同志的確不愧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新聞出版事業的模范”。韜奮從事新聞與出版工作20年之久,從校對到編審,到裝幀設計,到印刷,到發行,到經營管理,可以說他對每一行都精通。王子野稱韜奮為“出版工作中罕見的全面人材”, “我國近代出版史上很少有人能同他比肩”。序作者“負責地向出版工作戰線上所有的同志推薦這部好書”。并肯定地說:“任何人讀了這部書都會受到教育,得到啟發。”這是一個現代出版家對近代出版家知深愛重的由衷之言,也是具有權威性的評論。
王子野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客觀評介韜奮的新聞出版經驗:“因為歷史條件不同,斗爭任務不同,不能照搬?!钡琼w奮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努力生產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糧,這是有現實意義的。“特別是他那種廢寢忘餐、嘔心瀝血地為讀者服務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王子野說讀了韜奮的動人事跡,“真使人感動得落淚?!庇纱讼氲?944年毛澤東對韜奮的評價并非偶然:“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以韜奮精神與出版界現實相比較,序作者認為同人與之“差距還不小”。他希望大家要學習韜奮的大公無私精神,講職業道德,為建設精神文明做貢獻。并希望出版界要像韜奮那樣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
這篇完整的序言,使讀者從中受到教益,引導他們產生迅疾讀完全書的渴望。
上一篇:《革命軍》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駱駝草》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