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
作者: 張天善戎耀文 【本書體例】
【原文】:
鶴鳴于九皋(1),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2)。樂彼之園,爰有樹檀(3),其下維萚(4)。它山之石(5),可以為錯。(6)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8)。
【鑒賞】:
《鶴鳴》為《小雅》之名篇,詩言何事?千百年來眾說紛云,莫衷一是。《詩序》:“《鶴鳴》,誨宣王也。”宋代朱熹的《詩集傳》中云:“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曲,然必陳善納誨之詞也。”沈德潛《說詩晬語》中說:“《鶴鳴》本以誨宣王,而拉雜詠物,意義若各不相綴,難于顯陳,故以隱語為開導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云:“《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體,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創調也。……而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名言而姑為隱語也。”清人方玉潤反對這種解說,他在《詩經原始》中明確提出:“此一篇好招隱詩也,奈被諸儒讀壞!蓋以理語解詩,已覺腐氣難堪;而又分疏而實按之,則尤滯而不靈。”今人陳子展先生在《詩經直解》中指出:“《鶴鳴》,似是一篇《小園賦》,為后世田園山水詩一派詩之濫觴。……倘謂有賢者隱居其間,亦止是詩人言外之意,讀者推衍之意。各求甚解,何異射覆猜迷?”為了便于進一步深刻理解這首詩的主題,茲將古今幾種有代表性的論述摘引出來,以資助讀。
就詩來論,這首詩還是諷喻統治者要重視人才,注意招納賢士、隱者,以為國用。詩寫得比較含蓄,詩人沒有明寫隱者是多么賢慧明達,但就所描寫隱者居住的小園山水樹木禽魚的清雅幽嫻、清遠高潔,不能不使人想到這里主人的人品美德。所以全詩幾乎全為寫景,在這里寫景也就是寫人。景與人,人與景,在這首詩里已融而為一,使人“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不別更言其賢,而賢已躍然紙上矣。”(《詩經原始》語)作者這樣不遺余力地描繪隱者的所居,當然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以此諷喻國君要重視下層人才,抒發作者對國家使用人才的主張,以冀君主能采納,所以寫得那樣含蓄費解,方能引起讀者的思索、探求,以顯出其詩的韻味。
全詩兩章,章九句,結構和內容基本相同,兩章間只換了幾個近義詞和一個倒裝句式。方玉潤在《詩經原始》的“眉評”中指出:“園字是全詩眼目,前后景物皆園中所有。”又說:“此雅詩而近乎風者,以其園景皆實賦,故入雅體。”那么,作者是怎樣描繪這園中景物的呢?
兩章的一、二句“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是寫在那美麗的九曲池沼,仙鶴嘹亮的鳴叫聲傳遍四野,響徹云霄。仙鶴這種稀有之鳥,歷來被視為珍禽,是高雅園林中不可少的動物。詩中以此象征為國君重視的賢才,他們為國建立功勛,聲名已經遠播四野周天。兩章的第三、四句作者又以魚作比。“魚潛于淵、或在于諸。”作者運用倒裝句把魚兒有的潛藏在深水,有的浮游在淺水,時而潛游到深水,寫得十分靈活自由自在。這兒句象征國君不僅要重視已經建功立業的重臣,也應注重那些在野而隱居園林的賢者,一經發現,就應起用,如不及時起用這些人才,他們就埋沒于深淵而無法施展才干了。
詩的第五、六、七三句,進一步寫出園林的可愛,其中生長許多檀樹,樹下落葉滿地,檀樹下布滿了矮小的萚樹,園中叢生著各種生物,是實景的描寫。只有眾多生物園林才顯出其美,同時也在說明正象一個國家必須有眾多的人才,管理國家也如同管理園林。園林之美,美在眾多生物皆都得時,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國家人才尤其是下層人才,都能及時發現起用,讓他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國家才能興旺昌盛。
兩章的末兩句“它山之石,可以為錯。”仍以譬喻說明隱者象他山上的寶石,可以用來磨琢碧玉,以招用他們,為國所用,不要埋于深山園林。此處進而比況取異地、別國人才,幫助國君輔政,雖來自不同地方,但總各有所長,為何不廣招天下賢士呢?
這首詩,單從字面上看,象一篇優美的寫景詩,但細加品味,確有深意。正如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里所說:其詞意在若隱若現,不即不離之間,并非有意安排,所以為佳。”道出了這首詩語言簡樸自然,詩意含蓄蘊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巧用側面烘托,善用形象生動的比譬。作者本來想把懷才不遇的隱士推薦給國君,直接來寫,似乎太露拙,于是巧妙地采用側面描寫其居處,寫“禽魚之飛躍,樹木之蔥蒨,水石之明瑟”。園中人自是清遠、高超,“德誼粹然”了。這首詩全篇采用了一系列鮮明的形象比譬,是寫景又是發論,將寫景議論巧妙地融于借喻之中,言及此而寓于彼。這幾種表現手法有機結合,形成本詩藝術上的又一特色。
上一篇:《鶉之奔奔》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麟之趾》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