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歸懸解,虛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
“實相”,是“諸法實相”的省稱,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真相。佛教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滅”之真實相狀。佛教各派對實相的解釋各有不同,影響最大的是天臺宗。天臺宗主張中道實相之說,認為萬有之實相,非有非空,是為非有非空之中道。譬如花落,傳達的是“空”的真理;但舊花凋落的同時意味著新花盛開的開始,這是 “假諦”; 而花落時意味著花開,同樣,花開時也意味著花落,因此開便是落,落便是開,這就是中諦,即中道實相。只是眾生蔽于世俗之見,不能徹見中道實相之妙理。除非除卻無明,獲得佛的智慧才可。所以《法華經·方便品》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贝嗽娗岸浔磉_了悟諸法實相時由衷的喜悅:本來不易見的 “實相”,作者現在終于有一個超絕而深入隱微的理解。他排除掉心中的一切塵念,使心達到一種澄明狀態,這就漸漸地體味到實相的奧妙了??仗撟约旱男?,并不意味著消極,而是使自己的心開放,以便于接受。
“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體悟到實相的奧妙的詩人,眼中所見之景也是它們自身的實相,是透明得什么也沒有的“色”。江面波平如鏡,月光如潑,與江水融為一體,讓人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月光,好一片澄澈透明的境界! 一陣禪悟的顫栗掠過他的心頭: 這寧靜、透明的江水、月色,不正是空無一物嗎? 這正是《般若心經》所描繪的境界啊——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加上色蘊,即為五蘊。五蘊狹義為現實人的代稱,廣義為物質世界(色蘊)和精神世界 (余四蘊) 的總和。大乘佛教不僅否認五蘊和合體即“人我”的真實性,還否認五蘊本身的真實性。“成空” 的 “色”,當然包含自己在內。說自己 “成空”,正是因為已經 “虛心”,自己的心早已空了啊。在這樣的境界里,還存在什么樣的憂愁煩惱呢? 他全部的身心,都和江水、月色融為一體,一切精神和物質的世界都脫落了,呈現的只是一片寧靜的永恒的 “空”! 《智度論》七十九說: “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薄斗鸩亟洝飞弦嘣疲骸八^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薄端家娼洝范t曰:“諸法實相,即是涅槃。”諸法實相的本質是“空”,然而這個“空”決不意味著死滅,而是不生不滅。這種體悟,只有在“虛心”的狀態下,在澄江明月的境界中才能獲得。
此詩將眼前景色與禪理織成一片,天然湊泊。篇幅雖小,卻包蘊無窮。
上一篇:禪詩《新年三五東林夕》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洛東蘭若夜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