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唐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擁兵作亂,割據淮西與朝廷對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日夜,名將李愬冒著大風雪,率兵九千,令降將李祐、李忠義率三千精兵為先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叛軍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城,活捉叛軍首領吳元濟,從而取得了平定淮西的勝利。史稱李愬的此次軍事成功是“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這首詩就是王建贈給李愬的兩首七絕之一。李愬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將領,淮西之捷后,被封為尚書左仆射。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精煉生動的語言,豪邁的氣勢,形象地刻畫了這次雪夜奔襲蔡州的情景,熱情地歌頌了李愬的用兵如神以及士卒們的頑強勇敢。
詩的前兩句“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寫李愬率部雪夜奔襲的情景。在首句中,詩人以“和雪”、即帶雪及“翻營”即傾營出動的形象化的筆觸,描繪出了威武大軍雪夜神速行軍的壯觀場面:一支規模甚大的夜襲隊伍,頂風冒雪,兼程趕路;大雪紛揚,山河生白,隊伍與雪攪和在一起,人馬皆白,望去只見一片白色在移動。次句緊承上句,以“神旗凍定”即軍旗凍得不能飄動和“馬無聲”渲染了行軍的氣氛,傳神地表明這是一支紀律嚴明、斗志昂揚的勁旅。試想,連軍旗都凍得僵硬了,在如此奇寒之夜,人將會如何呢?但是,接下去詩人并沒有寫人,而是寫馬,以“馬無聲”來暗示人之無聲。如此惡劣之天氣條件,卻能做到這般人馬無聲,將士們忍寒耐疲、堅韌不懈之頑強斗志不就盡在不言之中了嗎?
后兩句“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寫攻破敵巢、勝利在望的場面。李愬率部攻入蔡州城后,敵猷吳元濟倉惶逃入內城,愬率軍燒其南門,殺入內城,生擒了吳元濟,這兩句正是對這一戰斗場面的概括表現。但是,詩人沒有描寫具體的攻城過程(絕句體制短小,也不允許這樣描寫),而是選取克城之際火號四起、敵營燒得一片通紅這一瞬間的情景,通過后面部隊遙望見這標志著勝利的連營大火場面,來代替對戰斗全過程的描寫,但又無不令人想到戰斗之激烈、士卒們的英勇、摧敵之迅速和勝利后之歡欣喜慶等種種情景。如此不著痕跡地寫來,確實生動傳神,味有深余,可見選材構思之精細獨到。
這首詩,寥寥二十八字,卻寫得波瀾起伏。前兩句寫雪夜奇襲、直搗敵營、氣氛緊張,節奏急促;后兩句寫城摧敵克、勝利在望,筆調輕松,語勢徐緩,如此張弛結合,跌宕而有致。在詩中,詩人選擇最富于特征的意象,精心結構,使得場面壯觀,氣勢雄浩,意境闊大,把大軍夜襲蔡州城的過程情形生動傳神地描繪渲染了出來。詩語流暢,明白如話,然又不失之于淺露,做到了含蓄內致,韻味彌足。絕句體制簡短,而本詩所寫又屬場面閎大題材,然而能達到如此之匠心獨運,確實是以小制大的成功之例。
上一篇:馮延巳《謁金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贈汪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