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回。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作為詩人的王安石,晚年隱居江寧十年間,尤致力于絕句的創作。由于這一時期的絕句講究精雕細刻,意境優美,因而歷來為人們所贊賞。南宋嚴羽更是備極推崇:“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之上。”(《滄浪詩話·詩體》)也許不無個人偏好,但王安石后期絕句在藝術上更加成熟,留下了不少精品,卻是事實。這首詩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篇。
詩以“江上”為題,大概因為整個江景都在詩人視野之中,取境比較開闊,并非詩中所寫只限于江上景物。做詩既切題又不為題所限,在大家的詩作中原是屢見不鮮的。那是一個秋天的早晨,詩人站在江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見天氣陰沉沉的,方透出一半亮色,壓低的云層含著雨意,緋徊不定。開頭兩句描寫江北的天氣,很象一幅富有質感的油畫,或濃或淡的色彩,或明或暗的亮度,或燥或潤的色澤,鮮明流暢的線條,幾乎都給表現出來了。
當詩人把目光移向對岸的青山,注視良久之后,他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境界:“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這兩句承前“江北”二字,從上文寫天空到寫地上的青山以及江流曲折處的帆船。“繚繞”,寫山勢的曲折纏繞,為下面寫心態張本。一個“疑”字,傳出了詩人心頭一時涌起的困惑,——觸景興感,也算是人情之常吧。但就在這時,詩人忽然看到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下正向近處移來。“千帆”,極言江船之多;“隱映”,則見出山林間隔之美。惟其隱約可見,更使千帆竟發的壯闊場景顯得深遠有致。而用“忽見”二字領起,引出一個令人豁然開朗的境界,不僅與“疑無路”相呼應,而且隱然流露出詩人心神的振奮與歡悅。
然而三、四兩句的奇妙之處,不光在于在靜態的背景上突然展現出活動的畫面,也不光在于傳神地寫出詩人自己的心理變化,還在于它蘊含著哲理的意趣。由“無路”可走而到暢行無阻,多象人生道路上有時出現的窮極而通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兩句境界相似,只是后者稍覺空靈,暗寓佛理,前者所寫則純乎眼前實境,讀來更覺親切、生動。后來陸游又寫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著名詩句,表述了極為相近的人生哲理,似有凌駕前賢之勢,很可能也從這里得到啟示。如果說這首山水詩的前半首是“詩中有畫”,表現出詩人類似于高明的畫師那種寫生的本領,主要是繼承了南朝和唐代山水詩的藝術傳統,那么后半首不但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富有理趣,就更多地顯示了宋詩的特點。
上一篇:范成大《橫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益《江南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