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歐陽修·朝中措》歐陽修
歐陽修
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①
平山闌檻倚晴空②。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③,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④,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釋 ①劉仲原甫:劉敞,字原甫,或作原父,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進士。歷官知制誥、集賢院學士等。宋至和二年(1055),奉使契丹。歸后,出知揚州。《六一居士集》有《和原甫平山堂見寄》七律一首。 清徐釚《詞苑叢談》:“劉原父出守揚州,(歐)公作《朝中措》餞之。”劉仲原甫,當即劉原甫。維揚:今江蘇揚州。②平山:平山堂,在揚州城西北蜀岡中峰上。宋仁宗慶歷八年,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至今尚存。由此南望,遠山正與此堂平,因取名平山堂。③垂柳: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平山堂前,歐陽文忠手植柳一株,人謂之‘歐公柳’。”④太守,漢代的郡,相當于唐代的州,漢代的郡守(太守)相當于唐朝的刺史,宋代的知州。
鑒賞 歐陽修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至十二月任揚州知州,并在城西北大明寺側建了平山堂,而且常以傳花飲酒方式招待朋友(詳見本詞鏈接)。仁宗至和三年(1056),友人劉敞出任揚州知州,歐陽修出家樂為其飲餞,并作此詞。
起句介紹了平山堂的地理形勢。闌檻憑空而設,仿佛背靠晴空一般,說明平山堂拔地而起,地險勢高,視野開闊。據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一記載:“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為淮南第一,上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山色有無中”,借用了王維《漢江臨泛》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關于此句好壞,前人曾有爭議。《詞苑》云:“‘山色有無中’,歐陽公詠平山堂句也,或謂平山堂望江左諸山甚近,公短視故耳。東坡為公解嘲,乃賦快哉亭詞云:‘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蓋山色有無,非煙雨不能也。然公詞起句是‘平山闌檻倚晴空’,安得煙雨,恐東坡終不能為公解矣。”(《歷代詩馀》附詞話引)其實,這是作者虛寫了初春景色的若遠若近,若有若無,有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草色遙看近卻無”之妙。因此明人潘游龍說:“只山色一句,此堂已足千古。”(《古今詩馀醉》)“手種”兩句,由遠及近,由景入情。既有世象更新、人事轉圜之意,又寓有今昔之感、深切緬懷之情。
下闋“文章太守”是代指劉敞,他即將出任揚州知州(太守),又博學多才,能文善詩,從中我們也可看出歐陽修對身為晚輩的劉原甫的贊賞和期許之情。“揮毫萬字,一飲千鐘”,極言其才華橫溢,意氣豪放。“行樂”兩句勸告劉敞趁著年輕,對于文章飲酒這兩項文人樂事莫要偏廢,作者并作自嘲般地現身說法,莫要似我年老體衰,不能再揮毫痛飲了。雖然是勸慰友人,可我們不難從語氣中感受到作者那種自負自詡之情以及豪邁曠達的氣概。他的形象也因此“須眉生動”,精神上奕奕動人,不啻少年狂放,毫無衰翁氣象。
全詞寫景狀物,即興抒懷,情感熱烈,語詞俊爽,與其艷麗婉媚之作風格迥異,顯示出了作者晚年詞風的變化。后來蘇東坡登平山堂有感而賦《西江月》一闋云:“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正因為兩大文豪的詞章,平山堂遂得以不朽,聲名傳頌至今。這也是那些“以詞學為小技”的人所想象不到的吧。(李飛躍)
集評 清·沈祥龍:“用成語,貴渾成脫化,如出諸已……歐陽永叔‘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用王摩詰句,均妙。”(《論詞隨筆》)
清·曹爾堪:“歐、蘇二公,千古之偉人也,其文章事業,炳耀天壤,而此地獨以兩公之詞傳,至今讀《朝中措》《西江月》諸什,如見兩公之須眉生動,偕游于千載之上也。世乃目詞為雕蟲小技者,抑獨何歟? 以詞學為小技,謂歐、蘇非偉人乎?”(《汪懋麟錦瑟詞序》)
鏈接《朝中措》詞牌。《朝中措》始于歐陽修的詞作,又名《照江梅》《芙蓉曲》等。雙調,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
歐陽修的書法手跡。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也是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文學領域之外,他還富于收藏、精于鑒賞,曾著有金石學著作《集古錄》(又稱《集古錄跋尾》)。存世的《集古錄跋尾》墨跡,長171.2厘米,寬27.2厘米,包括《漢西岳華山廟碑》《漢楊君碑》《陸文學傳》《平泉山居草木記》四則,是歐陽修潛心研究金石、撰著《集古錄》的見證。此手卷為紙本楷書,書法清逸方勁,筆筆毫無懈意,堪稱書法佳作。歷代藏家趙明誠、米芾、韓元吉、朱熹、尤袤、洪邁、方從義、胡儼、李賢、孫承澤、梁清標、阮元等曾先后寓目,清代中葉為皇家收藏,《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等均有著錄,真跡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平山堂坐花載月。平山堂為歐陽修貶謫揚州太守時所建。據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每到暑天,歐陽修閑暇之時,常攜朋友來此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為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許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后讓歌伎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后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深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軼事。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歐陽炯·春光好》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朱敦儒·朝中措》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