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清照·行香子》李清照
李清照
草際鳴蛩①。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色②,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③。星橋鵲駕④,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⑤,霎兒雨,霎兒風。
注釋 ①蛩(qióng):蟋蟀。②云階月色:韓駒《七夕》:“云階月地一相遇,未抵經年別恨多。”③“縱浮槎(chá)”三句:晉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濱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糧,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馀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浮槎,木筏。④星橋鵲駕:相傳農歷七夕,牛郎織女渡銀河相會,鳥鵲為之架橋。⑤甚:正。霎兒:一霎兒,一會兒,宋時山東方言。
鑒賞 本詞大致作于崇寧五年(1106)七夕,《歷代詩馀》將此篇題作“七夕”,作者借牛郎織女的傳說來抒情寫意,全詞語言清新,畫面淡美,作者以細膩的手筆,將人間的相思之情、離愁別恨真實地展現,讀來含蓄雋永,情味悠長。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相傳,每年的七月七日,是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到了宋代,七夕節已經相當隆重,京城中還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乞巧市。羅燁《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可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為什么呢? 因為七夕蘊藏了一段凄美的愛情,牽動了世間癡男怨女的心,也寄托了世人對幸福愛情的企盼與渴望。
上闋側重寫景,渲染了濃濃的節日氛圍。“草際鳴蛩。驚落梧桐”,作者從秋聲秋景中落筆,生動地描繪七夕的夜景,此時夜已深,人已靜,只有草叢間傳來蟋蟀清脆的叫聲,梧桐樹葉,仿佛被蟋蟀的叫聲驚動,悄然飄落。這兩句頗有寓意,“蛩”,又名促織,不僅與織女的名字暗合,還自然地傳達出初秋的訊息;梧桐,也是詩詞中的典型意象,主要象征凄美的愛情,如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更漏子》)、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白居易“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都是通過梧桐抒寫內心的愁苦。作者用此開篇,也為全詞定下了傷感凄切的情感基調。
“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天穹對牽牛織女星生發的悲嘆。“七夕”雖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成離別之日,朝朝暮暮的思念只能在這短短的一天中傾訴,甚是傷感,這就是“天上愁濃”;而“人間”的愁則緣于世間尚有許多別離的男女,不能一起享受著乞巧節的溫情與浪漫,想到牛郎織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見面無緣,內心的悲愁愈加濃烈。其實這正是李清照生活中品味的傷感,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個珍愛她的丈夫,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他們經常分離,廝守無緣,這種離別帶給她太多的愁怨,而今正值七夕,想象著重逢的牛郎織女,內心的孤寂又加深了一層。此刻,人間、天上,都是癡怨。
“云階月色”五句作者繼續抒發對牛郎、織女的感嘆,感嘆他們處境的艱難。天宮重重關鎖,將牛郎織女深深阻隔,縱使有“浮槎”,能像神話中描述的一樣乘著“浮槎”飛到天上,又乘著“浮槎”回來,他們也難相逢。這幾句表面是寫天上,實則意指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貽誤了多少有情男女的相聚,而作者此時獨自望星,不也是正陷入在這種濃濃的愁怨中嗎?
下片作者轉而議論、抒情。傳說農歷七月七日,群鵲在銀河架橋幫助牛郎織女相會,分別一年,只得片刻相會,長長相思,短暫相見,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唐李商隱《無題》)離愁別恨無盡期。作者不是緊接著上闋寫牛郎織女重逢后的互訴衷情,而是轉而為他們擔心,使語意跳躍、忽轉。原來天不作美,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風,為他們的相見平添了障礙和困難。作者接連疊用三個“霎兒”,極肖煩悶難耐的口吻,盡顯幽怨遺恨。牽牛、織女是人間相隔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同情,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恨的嘆惋。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巧妙,以天氣的陰晴比喻人間的哀樂,逼真生動。
這首詞抒寫相思,卻能不落窠臼,避開俗套,由七夕寫起,借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發端,接著層層渲染,將作者的惆悵心緒全然展現,感情深沉含蓄,情味悠遠,在凄美幽婉中寫透了癡男怨女的離愁別恨。(張雅莉)
集評 清·況周頤:“問蓬廬隨筆云:辛稼軒《三山作》:‘放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脫于李易安也。”(《漱玉詞箋》)
吟詩圖 【清】 費丹旭
江蘇無錫市博物館藏
上一篇:《兩宋詞·葛勝仲·行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趙鼎·行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