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古代婦女有拜月的習俗。從唐人吉中孚妻張夫人《拜新月》詩:“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可知拜月者有少女、少婦,亦有老人。“拜新月”,樂府《近代曲辭》,唐教坊曲名。這首詩寫的是拜新月,但題用《幼女詞》,見出詩人的匠心。詩的前二句直述幼女之“幼”,年齡“才六歲”,一個“才”字,更給人以“動”之感。“未知巧與拙”,雖似說既不知何為巧何為拙,但也一在仍表示其“幼”;一在這里“巧拙”偏義于巧,雖言“未知”,實言其巧。新月,使人意識到是月初上時的上弦月。江總《秋日登廣州城南樓》詩:“野火初煙細,新月半輪空”。這里用一“巧”字,可能有暗示有“乞巧”意。舊時民間風俗,陰歷七月七日夜,“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荊楚歲時記》)。朱淑貞《七夕》:“拜月亭前梧影稀,穿針樓上覺秋遲”。這樣,聯系下二句,便繪出了一幅動人的七夕拜月乞巧圖。
三、四句具體而微。向夜,近夜意。向,接近。“后漢書·段颎傳》:“今適期年,所耗未半,而余冠殘燼,將向殄滅”。這時新月初升,堂前可以見月,在“回看眾女拜新月”之時,這個才六歲的幼女,也學著別人的樣兒“拜新月”了!黃叔燦《唐詩箋注》:“真情真景,無斧鑿痕。‘學人’二字,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也。”的確,全詩功力正在此二字。“卻有情”,是由于她的童稚之心,一片純真,潔如白雪,這樣的情才是最真摯無私的。不妨說此詩歌頌了真實,歌頌了純美,歌頌了一個毫無塵滓的圣潔的心靈。沈德潛評曰:“是幼女,與‘細語人不聞’,情事各別”(《唐詩別裁》)。指的是李端的《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這個拜月的人,動作迅速,開簾見月,立刻下階便拜。由于她滿腹心事,平日無處傾吐,如今面對“暗魄初籠桂,虛弓未引弦”(張夫人)的新月,她不由自主地吐出了自己深藏心里的話兒,可是“細語人不聞”。“人不聞”,月則可聞。“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這月能否傳一點消息給遠人呢?結句卻更耐人咀嚼:“北風吹裙帶”。表面看這句是徹頭徹尾的寫景,究其實際,卻是完完全全的抒情。北風吹裙帶而不覺寒,猶喃喃細語,從側面表現出她“不勝情”(所謂“拜月不勝情,庭花風露清”)。而且,“裙帶”本寓男女歡愛,現在卻一任北風吹拂。繁欽《定情詩》:“日暮兮不來,凄風吹我襟。”人猶未至,可知她別有心事,故對月急于細訴衷曲,與“學拜”的六歲女“情事各別”迥異其趣了。
上一篇:徐凝《憶揚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朱慶余《閨意獻張水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