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毛文錫·甘州遍》毛文錫
毛文錫
秋風緊,平磧雁行低①。陣云齊②。蕭蕭颯颯,邊聲四起③,愁聞戍角與征鼙④。青冢北⑤,黑山西⑥。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鐵衣冷,戰馬血沾蹄。破蕃奚⑦。鳳皇詔下⑧,步步躡丹梯⑨。
寒林平野圖 【宋】 李成
注釋 ①磧(qì):沙漠。平磧:廣袤無垠的沙漠。②陣云齊:《史記·天官書》謂“陣云如立垣”乃“兵必起”的征兆。隋盧思道《從軍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③邊聲:邊塞的各種聲音。漢李陵《答蘇武書》:“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④戍角:邊塞軍隊中的號角聲。征鼙(pì):出征時的戰鼓。⑤青冢:王昭君死后的葬所,因“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其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處。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⑥黑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楊巨源《和大夫邊春呈長安親故》:“紫陌詩情依舊在,黑山弓力畏春來。”⑦蕃奚:奚是我國古代東北地區的游牧民族,唐代的時候與契丹合稱為“兩蕃”,五代十國時歸屬契丹。⑧鳳皇詔:指皇帝的詔書。晉陸翽《鄴中記》:“石季龍與皇后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故名“鳳凰詔”。⑨丹梯:在道教傳說中指升仙的階梯,詞中指皇宮中的臺階、丹陛。
鑒賞 這是一首邊塞詞,此詞一掃花間綺靡柔婉之風,描寫了蒼涼悲壯的邊塞景象。毛文錫一生幾乎在館閣中度過,其詞或頌圣,或敷衍題意,題材狹窄,大多淺率庸腐之作而較少疏朗豪健之詞。正如近代詞評家李冰若所說:“文錫詞,在花間舊評皆入下品……非不琢飾求工,特情致終欠深厚,又多供奉之作,其庸率也固宜。”(《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但這首《甘州遍》卻一枝獨秀,以雄肆辭氣來描繪塞上風云,詞境闊大,與傳統的花間婉約艷麗相比,可謂獨樹一幟。
上片“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這兩句首先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此時正是深秋時節,寒風刮得正緊,排成隊伍的雁群正向南邊飛去。“低”一字可謂傳神,其實“低”一字并不是說大雁飛得很低,而是在廣袤的沙漠上,遠遠望去,大雁就像低空掠過沙漠,此一字也正體現了沙漠的廣闊無垠。“陣云齊”是寫沙漠的天氣狀況,此時云層堆積,猶如那整齊的兵陣一樣。《史記·天官書》:“陣云如立垣。”所以古人以此為為戰爭之兆。南朝梁何遜《學古》詩(其二):“陣云橫塞起,赤日下城圓。”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風緊”“雁低”“云齊”無不渲染著一種肅殺的氣氛,也為下面大戰即將來臨的緊張氛圍作了鋪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此時的沙漠上馬嘶風吼,軍營里響起了凄厲的號角聲和驚心動魄的戰鼓聲,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戰爭來臨的肅殺氛圍。
上片著重寫戰爭來臨時的緊張氣氛,下片則是側重描寫征戍生活的艱辛以及將士奮勇殺敵,大破敵軍,等候帝王賞賜的場景。“青冢北,黑山西”不僅點明了戰場的位置,同時還暗示了環境的險惡,征戰的困難。由于是在邊地,氣候變化無常,往往飛沙走石,天昏地暗,行人經常迷失其中,所以詞人以“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來形容此地的情況再恰當不過。“鐵衣冷,戰馬血沾蹄,破蕃奚”,沙場上戰士們奮勇殺敵,沖鋒陷陣,一心為國出力,即使戰亡沙場亦毫無怨言,鮮血染紅了他們的鐵衣,也染紅了戰馬,由此可見戰爭的殘酷,場面的激烈。雖然傷亡慘重,但是最終擊敗了敵人。“鳳皇詔”指詔書。華鐘彥注:“鳳凰詔,即天子之詔也。天子詔書必自中書省發,中書省者,即禁苑中鳳凰池所在地也,故云鳳凰詔。”“丹梯”,紅色的臺階,亦喻仕進之路。戰爭勝利了,經過浴血奮戰而建功立業的將士,將受到朝廷的封賞和君主的恩賜,故有“鳳皇詔下,步步躡丹梯”之說。清陳廷焯評這首詞的結尾說:“結以功名,鼓戰士之氣。”(《詞則·放歌集》卷一)
此詞上片先是描寫景色,渲染氣氛,接著再層層展開敘述,描寫戰爭來臨的緊張氣氛。下片承接上片而來,進一步描寫征戍生活的艱辛,最后寫大破敵軍,論功行賞,可謂波瀾迭起。此詞筆墨粗獷而豪氣不減,基調蒼涼,在抒發春怨閨思的花間詞中堪稱是別調異響,正如李冰若所云:“描寫邊塞荒寒景象頗佳。詞亦無死聲。佳作也。”(《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肖巧紅)
鏈接 《甘州遍》詞牌。清王奕清《欽定詞譜》卷一四云:“唐教坊大曲有《甘州》,凡大曲多遍,此則《甘州》曲之一遍也。”據此,則知《甘州遍》源自于西域的胡樂,后用為詞牌,始見于毛文錫的詞作。雙調,六十三字,平韻。
上一篇:《兩宋詞·周密·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芳心苦》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