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師中·菩薩蠻》李師中
李師中
子規啼破城樓月①。畫船曉載笙歌發②。兩岸荔枝紅③。萬家煙雨中。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④。從此信音稀⑤。嶺南無雁飛⑥。
洛陽樓圖【唐】李昭道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子規:杜鵑,也稱啼鵑、蜀鳥、蜀鵑、杜宇。相傳古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鳥。暮春至初夏,常晝夜啼叫不停,其啼聲悲切凄厲,聲若“不如歸去”。城樓:城門上的瞭望樓。②畫船:裝飾華美的游船。笙歌:合笙之歌,亦謂吹笙唱歌,此處泛指奏樂唱歌。③荔枝:我國南方的一種水果,種植和野生都有。晉張勃《吳錄》有“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的記載,蒼梧在今廣西境內。④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⑤信音:音信、消息。⑥嶺南:指五嶺以南地區,五嶺為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大雁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湖南衡陽城南有回雁峰,古人言“雁不過衡陽”(王象之《輿地紀勝》),而廣西在嶺南,故鴻雁更難飛到,此處指無法鴻雁傳書。
鑒賞 北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李師中提點廣西刑獄、權經略事,本詞乃是嘉祐七年李師中卸任離開桂林時所作,寫詞人離任嶺南時的深摯離別之情。上闋寫清晨驚醒、上船離別、行駛于江上途中的離別情景。下闋寫詞人與佳人天涯分隔、音信難通的失落苦悶心情。
全詞以煙雨朦朧、景色清麗的意境襯托“離別”的主題。上闋按照作別時間分三個層次展開,下闋從空間方面分兩個層次展開?!俺菢窃隆秉c出整首詞的時空場景:“子規”“城樓”“月”暗示黎明前別時的景象,此為上闋第一層。子規暮春至初夏日夜悲啼,聲若“不如歸去”,使詞人從夢中驚醒。看曉窗樓外,殘月蒙蒙;聽黎明寂靜,子規悲啼。一個“破”字將詞人的心情灌注到周遭的景色中。等詞人乘坐著華麗的官船在“笙歌”中徐徐出發,已經是晨曉時分。“畫船曉載笙歌發”,意境甚美,視覺(畫船)、聽覺(笙歌)、觸覺(發)交織在時間之中。一個“發”字使得全詞的意韻流動起來,各種意象情緒歸聚在一起,呼應了離別的主題,此為上闋第二層。“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兩句甚妙,畫船江上之從容,時空煙雨之朦朧,傳達出詞人作別嶺南這個自己曾經用心用情耕耘的地方時意氣風發的心態,此為上闋第三層。兩岸荔枝順著船行退卻,萬家煙雨便被詞人盡收眼底。詞人在任上恪盡職守,教化一方,不負所讀圣賢之書。《宋史·李師中傳》稱“邊人化其德,多畫像立祠以事,稱為桂州李大夫,不敢名”。由此可推測作者卸任作別桂林時的心情。
下闋敘述整個離別時的情景和過程。在詞人如此從容地駛離嶺南時,除了感動于自己職守功績,難道心中就沒有其他牽掛了么?意氣風發與兒女情長從來就關聯在一起。下闋便從空間上展開作者與佳人分別時的苦惱?;潞V绢嶔ぃ趾显谒y免,無計挽留,詞人只有和佳人相對而泣。佳人的熱淚濕透羅衣,熱烈而真切,使得詞人頗感欣慰,二人此情此景算是不負人生相知相惜一場。此為出發離別時的場景。下闋第二個場景展開則為對別后天各一方情景的擔憂。北宋陸佃《埤雅》曰“南地極燠……雁望衡山而止”,大雁南飛只飛到湖南衡陽,古人有“雁不過衡陽”的說法。廣西遠在嶺南,鴻雁傳書便是無以可能了。對于古人來說,地域阻隔所造成的離別痛苦真正是個難以克服的問題。
全詞結構簡潔,畫意朦朧,境界渾然,情感真切,不似雕琢之辭;語言清麗,用字精練而貼切,又緣事而發,故而出真景。(張偉特)
集評 宋·范公偁:“李師中誠之,帥桂罷歸,一詞題別云:‘子規啼破城樓月(略)?!笾熡?,蓋桂實景也?!?《過庭錄》)
鏈接 蔡襄和《荔枝譜》。蔡襄不僅是宋代書壇的大家,他對植物學的研究也頗有獨到之處,嘉祐四年(1059)他完成了一部研究荔枝的農學著作《荔枝譜》。書中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荔枝的產地、生產栽培、服食、品種以及加工技術等。書中介紹的荔枝品種達三十二種之多:陳紫(蔡襄評其色香味為“天下第一”)、江綠、方家紅、游家紫、小陳紫、宋公、藍家紅、周家紅、何家紅、法石白、綠核、園丁香(以上十二種為名貴品種),另有虎皮、牛心、玳瑁紅、硫黃、朱柹、蒲桃、蚶殼、龍牙、水荔枝、蜜荔枝、丁香、大丁香、雙髻、真珠、十八娘、將軍、釵頭、粉紅、中元紅、火山等。書中還記載了紅鹽法、白曬法和蜜煎法等多種鮮荔枝的加工方法。商人將加工以后的荔枝外運,經由陸路抵達京師、北戎、西夏,甚至船行到新羅、日本琉球和大食,時人莫不愛好。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無名氏·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康與之·菩薩蠻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