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題名“擬古”是摹擬古詩之義。擬古詩九首,成一組,皆為作者感諷時事、追慕節義之作。本詩為“擬古”第一首,以居者怨游子負約不歸,表現作者當時背信棄義、輕交而薄情的浮薄世風的譴責。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蘭”是情操芳潔的象征。“柳”者“留”也,古有折柳送別之習。柳樹代表著對友情的留戀。窗下繁榮的蘭花,堂前繁密的柳樹,象征著美好的情懷和濃郁的友情。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當初與君作別時,并沒說要去很久。不謂,游子沒說,居者也沒想到。這是為后面的久行不歸作反襯和伏筆。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游子出門行經萬里,中途結交了新的朋友。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不須交杯喝酒,還沒開口言歡,對新交已經一見傾心。結交之速、“醉心之輕易,說明了游子感情的輕率浮薄,這種憑一時意氣而輕交的友情,是缺乏根基的,不可能牢固長久。“未言心先醉”暗寓著作者強烈的諷刺和嘲弄。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蘭枯柳衰,比喻游子變節易心,因新交背棄了對居者故友的情約。“蘭枯柳亦衰”的“亦”同時表現居者因久候不歸而漸漸泯滅了對游子的美好感情,痛苦絕望。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謝”是“告訴”之意。多多勸告年輕人,像游子這樣的輕交,相互間的情誼不忠厚,即使因一時意氣而斷送自己的性命,但分別以后他們還會留下什么情義嗎?作者把居者對游子負心背約的憤怒譴責轉化為對年輕人交友的告誡,語重心長,委婉而多諷。結句的反問,流露了作者壓抑不住的憤激和感慨。
全詩以敘議結合的手法,通過游子負約不歸的簡單情節,展開議論,譴責世途中那些友情不篤、薄義而輕交、不守信義的行徑,抒發了作者崇尚節義,對友誼篤實忠厚的美好情懷。對于我們今天如何交友亦有啟迪作用。友情的因素是復雜的,若只憑單純的情感、一時的意氣,而缺乏“忠厚”的根基,則不論當時如何“指天泣日”、“誓死不背”,終經不起時間的磨礪和實際利害沖突的考驗。真正的友誼,當如諸葛亮所說的:“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中,能回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上一篇:《招隱(其一)·[晉]左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擬詠懷(二十六)·[北周]庾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