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安石·清平樂》王安石
王安石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①。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②,春風自在楊花。
梅竹雀圖 【宋】 佚名 美國私人藏
注釋 ①宮錦:宮中特制或仿造宮樣所制的錦緞。②畫堂朱戶:指富貴之家的宅邸。
鑒賞 這首詞相傳是王安石寫于建康一士人家中,其家人藏之甚珍,后流傳于世,被眾人所曉,成為荊公少有的傷春之語。
此詞詞題有選本記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之象,是一種極常見極平常的題材,然卻因見解獨到而在眾多同類作品中獨樹一幟。作者見春去匆匆,殘紅零落,鶯兒悲鳴,無力留住那美好之景,不禁由此生發感慨,悲及身世。
作者從聽覺與視覺兩個方面勾勒出了一幅殘敗的暮春景象,寓情于景,表現了自己的高潔之志。
上闋從所聞寫起。春歸匆匆,詞人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如夢令》),南園今朝已殘紅滿地,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詞人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又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在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傲舸翰蛔?。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在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之感?;ㄩ_花謝,春去秋來,自與鶯兒無關,詞人賦情于禽鳥,不直言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真情,將自己惜春而又留之無計的苦情展現得活靈活現,手法新穎而又饒有韻味?!澳蠄@”點明了地點,以“宮錦”比喻落花,表現出了一片愛惜之情。這兩句邏輯上是前果后因的關系,因為風吹雨打才造成了遍地落紅,而這些又是上一層鶯兒終日啼叫的原因。形式上先聲奪人,再以景色烘托,可謂匠心獨運。
下闋從聽鶯聲寫起,轉而訴諸所聞。正當詞人目睹這殘紅敗蕊,心中無限惆悵之時,遠處傳來陣陣幽咽的琵琶聲。它帶著人的思緒,繞遍海角天涯。春歸匆匆,年華如水,紅顏易老,卻又天各一方。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唐李賀《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春宵將逝,伴隨著哀婉動人的琵琶聲,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著天涯游子。在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歇拍兩句,又由聲入景,寫春風里楊花自在飄舞,這春的流光、春的余韻,鋪天蓋地,入山嶺,向河畔,徘徊在街頭巷陌,逗留于茅屋草舍,偏偏不入畫堂朱戶,隱喻了詞人的孤高自賞和對權貴的鄙視。
全詞只寫聲、色,不言情,構思精巧,空靈婉轉。結句賦予春光高潔的品格,使它成為一種象征,別致獨到,韻味雋永。(李飛躍)
集評 清·譚獻:“‘滿地’二句,頗見筆力,而品格自高?!?周濟選、譚獻評《詞辯》卷二)
鏈接 工藝精美、花樣繁麗的宋錦。宋代的織錦業發展迅速,技藝高超,由官府錦院主持生產的織錦(尤其是以四川成都的蜀錦)最為精美。北宋時期,中央政府在成都設“轉運司錦院”(南宋時改名為“茶馬司錦院”),成都所產的蜀錦花式繁多,色彩艷麗,技藝精巧。元代費著《蜀錦譜》中所記載的蜀錦品種有:土貢錦、官告錦、臣僚襖子錦、廣西錦等;而蜀錦的紋樣花式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較為流行而著名的花樣有:盤球、簇四金雕、葵花、翠池獅子、云雁、大窠獅子、大窠馬打球、雙窠云雁、宜男百花、瑪瑙錦、青綠瑞草云鶴、青綠如意牡丹、真紅穿花鳳、真紅宜男百花、真紅櫻桃、真紅水林禽、鵝黃水林禽、真紅聚八仙、真紅六金魚、四色或二色湖州百花孔雀和大百花孔雀錦等。
真實反映宋代絲織業的著作——《蜀錦譜》。元代人費著撰著的《蜀錦譜》全面真實地記述了宋代中央政府設置于四川的官辦絲織手工業機構,規模,產品原料、品種和數量等,并詳細記述了蜀錦的歷史、品名、色彩和圖案。這對全面了解宋代的絲織業,特別是蜀錦的生產情況,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據該書記載,宋代蜀錦主要產于黎州(今四川漢源)、文州(今甘肅文縣)、南平軍(今四川綦江)、敘州(今四川宜賓)等地。
上一篇:《兩宋詞·晏殊·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幾道·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