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石延年·燕歸梁》石延年
石延年
春 愁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傷春傷別幾時休。算從古、為風流。春山總把,深勻翠黛①,千疊在眉頭。不知供得幾多愁。更斜日、憑危樓②。
柳蔭仕女圖 【清】 胡錫珪
注釋 ①翠黛: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眉,故稱。②危樓:高樓。
鑒賞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的閨怨詞。上下闋分別以“恨”和“愁”為情感線索,觸景傷懷,抒寫女子內(nèi)心的寂寞凄涼之感。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是情景交融,是古詩詞中表達情感的常見手法。詩人們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心緒與景物融合為一,形成特定的意象,其中表達離愁別緒的就有“長亭”“柳樹”“月亮”“流水”“春山”“夕陽”等,而“芳草”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從《詩經(jīng)》始,萋萋芳草就在詩人飽含著感性思維的筆下,傳遞著心中所思所想,傳遞著所感所悟,傳遞著所喜所悲。“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東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詩人們以無處不生、纏綿不盡、遠接天涯的芳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和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芳草的傳統(tǒng)意象也給這首詞增添了無限豐富的意蘊,奠定了全詞幽隱凄迷、纏綿宛轉(zhuǎn)的風格。
首先,芳草寄寓了身世感懷,表達了生命哲思。青碧的芳草“一歲一枯榮”(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引發(fā)了主人公的諸多感慨。她看見春草的萌生,引起了對往事的追憶,不禁悲從中來——也許是對一年年分別不得相聚的感慨,也許暗示了“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感傷。她年年傷春、傷別,其實也寓有對自我身世的感傷:一方面是生命力旺盛的碧綠草色,象征了大好青春年華;另一方面是“草木一秋”,終究要枯萎衰敗,寓意了生命無可久持,這種等待也有終結(jié)之時。眼見芳草年年萌發(fā),主人公對往事的懷想之情也年年不斷,與日俱增,不知何時是盡頭。她想要珍惜這美好春光,與人分享,卻又是兩相別離,徒增感傷。
其次,芳草寄托了離別之愁苦,相思之癡情。萋萋芳草堆積成無數(shù)的離愁別恨,讓人目接神傷。它一方面是生命力的象征,充滿了勃勃生機;另一方面也象征了綿延無盡的離愁,“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算從古、為風流”,是說這種離別愁緒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男女風流韻事,一語道破了主題,也道出了千古離情別緒的主題。結(jié)句化用樂府《西洲曲》中“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的意境,未寫芳草而可以想見芳草遍野。斜陽下,主人公危樓獨倚,眼前萋萋芳草,綿綿無際,正如心頭無盡的離愁和相思之情。
總之,“芳草”意象的運用,使這首詞顯得意象凄迷,詞語蘊藉,給人以不盡的遐想和情思。正如清人袁枚所言:“夕陽芳草尋常物,解頤都作絕妙詞。”(《潛興》)(李飛躍)
鏈接 《燕歸梁》詞牌。《燕歸梁》詞牌得名于晏殊的詞作,因有作品中有句曰:“雙燕歸飛繞畫堂。似留戀虹梁。”雙調(diào),字數(shù)自五十字至五十二字不等,平韻。
上一篇:《兩宋詞·趙佶·燕山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瑤花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