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薛師石·漁父詞》薛師石
薛師石
其一
十載江湖不上船。卷篷高臥月明天。今夜泊,杏花灣。只有笭箵當酒錢①。
其二
鄰家船上小姑兒。相問如何是別離。雙墜髻,一灣眉。愛看紅鱗比目魚。
其三
平明霧靄雨初晴。兒子敲針作鉤成。香餌小,繭絲輕。釣得魚兒不識名。
其四
船系蘭芷繪長鱸。曲袷方袍忽訪吾②。神甚爽,貌全枯。莫是當年楚大夫。
其五
春融水暖百花開。獨棹扁舟過釣臺。鷗與鷺,莫相猜。不是逃名不肯來。
人物山水圖之臨居節西溪晴雪 【清】 錢杜 上海博物館藏
其六
夜來采石渡頭眠③。月下相逢李謫仙。歌一曲,別無言。白鶴飛來雪滿船。
其七
莫論輕重釣竿頭。住得船歸即便休。酒味薄,勝空甌。事事何須著意求。
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 黃公望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笭箵(língxīng):漁具的總稱。亦指貯魚的竹籠。②袷:雙層的衣被等。③采石:即采石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相傳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跡,為游覽勝地。
鑒賞 曹豳《<瓜廬集>跋》云:“余讀四靈詩,愛其清而不枯,淡而有味,及觀瓜廬詩,則清而又清,淡而益淡。始看若易,而意味深長,自成一家,不入四靈隊也。蓋四靈詩,雖擺脫塵滓,然或仕或客,未免與世接。若瓜廬詩則終身隱約,不求人知,其所為詩,若淳音淡泊,自有馀韻。”這是對薛師石詩的品評,而若用來評其詞,亦可相通。這七首《漁父詞》清空淡雅,情懷灑落,將漁隱生活的妙處盡情道出,讀之令人向往。
其一描寫漁家怡然自得的生活。“十載江湖不上船”暗用杜甫描寫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的典故,寫自己隱居江湖數十載,不肯出仕做官。“卷篷高臥”則寫出了悠閑自適的情態。在月明風清之夜,泊船杏花灣,高臥船頭,欲飲美酒,卻身無分文,不惜以漁具來換酒喝。這是何等瀟灑的風度!
其二抓住了漁家一個獨特的人物——鄰家船上的小姑娘,描繪出了漁家女兒的旖旎情態。她還是個情竇初開,涉世不深的小姑娘,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是怎樣的,所以才“相問如何是別離”。然而無人回答她,她只好一個人看那水中紅鱗比目魚游來游去。“雙墜髻,一灣眉”,寫了漁家女俏麗的模樣,點到即止,惹人遐想。而比目魚常用來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寫小姑娘看比目魚正透視出其內心朦朧的情思,意韻十分婉轉。
其三則描寫了漁家生活的一個小場景——釣魚,充滿了新鮮的生活氣息。天剛亮,霧靄蒙蒙,正是雨后初晴的天氣。漁家少年敲針作了一個釣鉤,掛上誘餌,放長釣絲,釣上了一條叫不上名字的小魚。“不識名”可能是因為這條魚太小,尚未露出顯著特征,亦可能這條小魚是河中的別樣品種,恰被少年釣起。這給漁家生活平添了一分生趣。
其四則是詞人的想象之語。楚大夫屈原一心愛國,卻被楚懷王和頃襄王放逐,自沉汨羅江而死。后代人們都很尊敬他,以各種各樣的活動來紀念他。詞人這里想象一個人“曲袷方袍”來拜訪他。容貌枯瘦,卻神清氣爽,風度非凡,這令詞人不由想起了投江的屈原。這里儼然把自己比作當年曾與屈原在江畔進行對話的那個漁父,隱者風范悠然可見。
其五暗用了東漢嚴子陵的典故。嚴子陵與劉秀少年時是同學,后來劉秀做了皇帝,邀請嚴子陵出來做官,然而嚴子陵拒絕了劉秀的征召,拒受“諫議大夫”之位,到富春江上垂釣度日。詞人獨棹扁舟所過的釣臺,有可能即指嚴子陵釣臺,因為后面稱自己乃“逃名”而來,又讓鷗鷺不要猜忌他,隱逸的意味十分明顯。
其六很富有浪漫主義氣息。關于采石磯,本身就有一個很美麗的民間傳說,說李白就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所以詞人夜里在采石磯入夢,月光下遇到李太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與李白共同高歌一曲,卻沒有說別的話,那歌聲吸引來了一群白鶴,紛紛落到他的船頭,仿佛天降大雪。這種景象,讓人感覺如有仙助。
其七則表達了詞人隨遇而安,自由灑脫的生活態度。無論釣到魚沒有,釣得多還是少,詞人都不去管它,等到漁船該回家的時刻,他便停止勞作,開始休息。自家釀的酒也許味道淡薄了些,然而終勝于什么都沒有。對于人世間的事情,須要想得開,放得開一些,凡事都不要執著地去追求。
這七首《漁父詞》出語極為平淡,道出的也是極平常的道理,然而咀嚼起來卻韻味無窮。涵詠此詞,體會隱逸生活的妙處,這也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感受。(常迎春)
漁父圖【元】吳鎮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永嘉四靈。南宋中葉,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號靈秀)詩風一致,其字或號中皆有一“靈”字,故時人稱為“永嘉四靈”。他們不滿江西派以文字才學為詩的習氣,主張不恃典故,不發議論,強調“自吐性情,靡所依傍”,企圖另辟蹊徑。其詩取法中晚唐詩人賈島、姚合,追求清新刻露之詞,以寫野逸清瘦之趣。專工近體,尤喜五律。內容多為山水田園、羈旅情思及應酬唱和,但也有少量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形式上則孜孜于較量平仄、鍛煉字句,刻意苦吟。語言精工圓熟,詩風清淺平易,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派末流生硬拗捩之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使“宋詩又一變”(全祖望《宋詩紀事序》),產生過比較廣泛的影響,江湖派就是在其影響下形成的。然而四靈派題材逼仄,局度狹小,氣格卑弱,才力不足,故多佳句而少完篇,創作成就不高。
相傳“石魚出,兆豐年”的白鶴梁題刻。此為水文題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北長江河道中。所謂“白鶴梁”,乃一天然石梁,東西長約一千六百米,南北寬約十余米,與江流平行,現已被江水沖刷侵蝕成三段。因地勢較低,故常年淹沒于水中,惟于冬春枯水季節方露出梁脊。從唐代開始,石梁上被陸續鑿刻出三十六尾石魚,作為水文觀測的標志,后因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涪州知州蕭星又命石工摹舊跡在石上重刻二鯉。現存石魚中,最大者長2.8米,寬0.95米,作高浮雕,其余均為線刻,長0.3米至1米不等。石魚周圍有眾多題刻,多依地勢排列,故參差不齊,無一定之規,主要分布于中段東端約七十米長的梁脊上。題刻文字現存163幅,三萬多字,其大者每幅約兩米見方,小者長寬不盈尺,年代可考者最早為唐廣德元年(763),其中宋代尤多,元、明、清次之。內容記載了自唐以來至二十世紀初期,共1200年間的72個最低枯水年份線。據長江干流多年實測的水文記錄表明,長江最枯水位的出現,約以十年為一周期,此與石魚的記錄頗為吻合,故題刻對于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及生產、航運等均有重大史料價值。當地久傳“石魚出,兆豐年”的俗諺,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鶴梁上的石魚三次露出水面,而此三年當地確獲豐收,為此,石魚亦被人視為年成豐歉的預兆。石梁上除水文題刻外,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題刻,其中有宋代名士黃庭堅、朱昂、朱熹、晁公遡等人的手跡。書體楷、行、草、隸、篆應有盡有,且多書藝佳妙,刻工精湛,實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因白鶴梁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珣·漁父》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玉京秋》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