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安石·漁家傲》王安石
王安石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①。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②。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③。
注釋 ①窈窕:(宮室、山水)幽深。②朝雞:早晨報曉的雄雞。③邯鄲道:唐沈既濟《枕中記》載,盧生在邯鄲道上一客店中晝寢入夢,歷盡榮華富貴。夢醒,主人炊黃粱猶未熟。后用來比喻虛幻的事和理想破滅。
山居圖 【宋】 燕肅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王安石晚年雖然遠離政壇,但并未成為萬事不關心的隱士,憂國憂民之情仍未泯滅。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出判江寧府。他在江寧的白塘建筑房屋,名之“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這首詞就是王安石隱居閑適生活的剪影。
據宋陳巖肖《庚溪詩話》記載,王安石“辭相位,退居金陵……脫去世故,平生不以勢利為務”,只得日騎小驢,往返于鐘山與半山園之間,吟詠鐘山風物,聊以遣情世外。“有時俗事不稱意,無限好山都上心”(許顗《彥周詩話》引俞紫芝詩)應該可以作為對他創作背景的理解。 其間,他寫了大量寫景的五七言絕句,風格雅麗精絕,具有“深婉不迫之趣”,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王安石也有一些詞與此間的小詩異制而同旨,本詞就是其中之一。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引《雪浪齋日記》贊此詞“略無塵土思”,宋黃昇也認為“極能道閑居之趣”(《花庵詞選》)。
作者用精巧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勾畫出閑淡秀雅的自然風光,讀來怡情悅目,歷歷如畫,顯示出了與前期風味迥異的恬淡閑適的特點。上闋寫住處清幽絕塵、秀逸俊美的自然環境,剪裁精當,由遠至近。在千嶂環抱、綠水縈繞的背景上,加以“小橋”“花草”“屋窗”等細物,顯得既闊大奇崛又纖巧秀美,再用“抱”“縈”“掃”等幾個動詞,使整個場景活動起來,從而呈現出清雅多態、意趣盎然的景象。下闋從悠然自得的生活忽發憶舊之想,復轉為對眼前閑散的自我安慰。抒情悠遠淡泊,清凈脫俗。“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平實中見理趣和性靈。
王安石對作詞有獨特的藝術見解,與宋初詞壇承襲花間、南唐余緒全然不同,難怪清劉熙載稱他的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藝概·詞曲概》)。這種風格與他在語言、聲律及藝術描寫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據宋吳聿《觀林詩話》記載,《漁家傲》的“柔藍一水縈花草”是從一首山壁題詩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變化得來的。王安石看到此詩,躊躇半日,深味此句用字之工妙,故化用到詞中。
晚年的王安石經歷了政治改革的失敗、二次罷相以及愛子夭亡的打擊,心中有著無限的悲苦失意。這種情感在“似聽”“忽憶”“茫然”等用詞中是可以感受到的。江寧的湖光山色和田園風光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雖然他故作曠達,以求超脫,但壓抑和寂寥的心情仍隱隱若現,我們仍能感覺得到作者心中那種苦悶和悵惘之情。(李飛躍)
集評 清·黃蘇:“此必荊公退居金陵時所作也。借漁家樂以自寫其恬退。首闋筆筆清奇,令人神往。次闋似譏故人之戀位者,然亦不過反筆以寫其幽居之樂耳。情詞自超雋無匹,運用入化。”(《蓼園詞選》)
鏈接 王安石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新故相除”。《周易·雜卦》中有語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王安石在撰著《字說》時,就承繼了《周易》中的這一重要思想,借《易傳》中“新故相除”一詞,來闡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新舊交替的規律。王安石在《字說》中云:“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也。有處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強調社會領域中也存在著“有處有辨”,必須不斷進行著“新故相除”。其中所謂“處”,是指對于事物的處理,既行動;“辨”,是指對于事物的辨別,即認識。王安石不但把這一思想作為自己變法的理論基礎,并結合變法的需要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命題。他在《九卦論》中明確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天下事物之變,相代乎吾之前,如吾知恒而已,則吾之行有時而不可通矣。是必度其變而時有損益而后可。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損益。”這段話無非是在強調,所有的制度、禮法不應該拘守不變,而必須適應時勢的變化而有所損益。
三不足之說。王安石變法時,反對派認為朝廷有“三不足”之說,即“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熙寧三年(1070)三月,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用這三句話作為制科策論題,讓考生引經據典,予以批駁。神宗令另換試題,并問王安石是否聽說過這三句話,王安石回答未聽說過,但對這三句話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神宗躬親庶政,每事唯恐傷民,就是懼天變;若人言不合于理,自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則為固然之理,仁宗之世即數次更改法度。據現存史料,已難確考三不足之說是否出自王安石,但其變法的精神與實踐,則與三不足之說完全相通。
上一篇:《兩宋詞·歐陽修·漁家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朱服·漁家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