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蘭陵王(柳陰直)》
柳
柳陰直①,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②。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③舊蹤跡④,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度。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⑤堆積!慚別浦縈回,津堠⑥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⑦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注釋】
①柳陰直:極類繪畫中的透視畫面: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地上,而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
②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
③尋: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
④蹤跡:指往事而言。
⑤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
⑥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⑦露橋:露水浸濕的小橋。
【評點】
毛開《樵隱筆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歌者。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閑尋舊跡以下,不沾題而宣寫別懷,無抑塞。
周濟《宋四家詞選》: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覺煙靄蒼茫。“望”字、“念”字尤幻。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美成詞極其感慨,而無處不郁,令人不能遽窺其旨。如《蘭陵王》:“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二語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法密處。故下文接云:“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盤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書憤懣矣。美成則不然,“閑尋舊蹤跡”二疊,無一語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約略點綴,更不寫淹留之故,卻無處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筆云:‘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遙遙挽合,妙在才欲說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無窮。
譚獻《譚評詞辨》:已是磨柞成針手段,用筆欲落不落。“愁一箭風快”等句之噴醒,非玉田所知。“斜陽冉冉春無極”七字,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
梁啟超《藝蘅館詞選》:“斜陽”七字,綺麗中帶悲壯,全首精神振起。
上一篇:辛棄疾《蘭陵王(己未八月二十日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賀鑄《凌歊(控滄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