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2),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3),為誰流下瀟湘去(4)。
【解析】詞作于紹圣四年(1097),作者此時已過半百,貶謫在郴州,且將轉徙橫州。正屬失意而凄苦之時。詞作生動地再現了作者于貶官流亡途中孤苦的境遇和寂寞的心靈。上片寫景。這是一個早春的傍晚,霧氣重重遮住了樓臺,月色迷蒙使人認不清哪是渡口,哪是道路。哪里是我可愛的世外桃源啊!怎么尋找,也不知它在何處。春寒料峭,客館凄涼。本來人就受不了這孤獨和寂寞,偏偏又有杜鵑鳥兒在落日斜陽的照射下飛來飛去,在一聲聲地啼叫著“不如歸去”。這景色寫得真是愁苦,作者那絕望的心境揭示得再恰當不過了。詞的下片觸物傷情,通過聯想表示個人孤獨的境遇和深重的愁思。“驛寄”兩句寫接到久別親友寄來的一封封書信固然很高興,但一想到天各一方,彼此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反而更增添了心中的無限哀愁。這樣,深重的愁緒作為一種具體的形象象一座座山峰,一道道高樓一樣,被堆砌起來了。而且這愁緒千重萬疊,數都數不清。“砌”字用得巧,巧在不僅形象地把詩人心中的憂郁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使我們在讀時產生一種心靈的震動。結尾“郴江”兩句,又由情入景,以已推及旁物,聯想到郴江。眼前的郴江,本應該繞郴山奔流,為什么又直下瀟湘?是不是因耐不住這山邊的寂寞,希望得到自由才如此?江水既然這樣,一個流徙他鄉的詞人,又是怎樣的心情,人們就可想而知了。秦觀的語言極工。
上一篇:經典《踏莎行》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踏莎行春暮》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