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游云夢,覽七澤①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預飲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來有成,郁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道舊,破涕為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長山橫蹙,九江卻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潈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
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②,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③。孤負夙愿,慚歸名山;終期后來,攜手五岳。情以送遠,詩寧闕乎?
——《李太白全集》
〔注〕 ①七澤:據說楚國古有七澤,云夢是其中之一。 ②丹液未就,白龍來遲:是說未煉成金丹,未能仙去。白龍:傳說中仙人的坐騎。 ③桃花之水:指桃花源。“秦人”:指李耑,“耑”為端的古體。
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贈序文,系李白晚年在宣城為送族侄李耑往游廬山而寫的。
贈序不外敘交誼,道別情。不過此文著筆的中心點是鼓勵、引導李耑情緒飽滿、精神振奮地前往廬山游覽,道別、敘舊皆為此鋪設。開頭一段敘述初識李耑因由,特提他小時候父親叫他讀《子虛賦》,他為司馬相如筆下所描寫的云夢景象深深打動,到成年時,真的南游云夢,飽覽了荊楚壯麗的山川。作者敘述此事,顯有類比意味,現在眼前這位晚輩不正像當年的自己嗎?這位晚輩的向往匡廬不正如昔年自己的企慕云夢嗎?他敘述自己這段往事,意圖是在激發李耑也像他年輕時那樣“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那樣地向往大自然、一往無前。后面的道別又是落實在“羨君此行”、“終期后來”上,他羨慕李耑上廬山,他與之相約在名山相會,這就不是一般的“惜別意”了,仍然是在鼓勵前行。試想,當李耑踏上這種令前輩稱羨、并想步其后塵的旅行道途時,該是多么快意啊。
當然,中間那段寫景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更是會叫這位“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少年心馳神往。作者是以過來人的口吻描述廬山的形勝,先是鳥瞰,后是特寫。“長山橫蹙,九江卻轉”,“長山”即指廬山,“九江”,指流經此地曲折的江流。這兩句所寫正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描寫的:“廬山秀出南斗旁”、“白波九道流雪山”。當“登高壯觀天地間”,對廬山進行全景式鳥瞰時,該叫人會是如何的振奮啊。下面對香爐峰大瀑布作集中描寫。那種高度,那種力度,那種形態,那種氣勢,充分表現了大自然的神奇,該叫觀者如何的驚心駭目。上面是作者身親目接的景象,敘來恐怕已叫李耑心花怒放了,且慢,更奇妙的還在后面呢!“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原來香爐峰上還有這兩處佳勝,晉釋慧遠在《游廬山記》中就說過,方湖、石井中還有“赤鱗涌出,野人不能敘,直嘆其奇而已”。這兩處勝景連當地的居民都說不清楚,可見其奇幻了。慧遠未能往游,李白也未能往觀,這奇境中的奇境大概在等待少年李耑去發現了。李白親歷的勝景已夠李耑稱奇嘆賞,不意還有這等仙境迄無問津,一飽眼福、一探為快的沖動該在這位少年心底翻騰起來,真要叫他“一夜飛渡‘彭蠡’月”了。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也會誘人發興游名山。你看他送這位本家侄子游廬岳,多么善于借題發揮、現身說法,多么善于點染煙霞、設懸啟勝,原來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導游家”呀。
上一篇:李白《秋下荊門》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