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南徐好①·仲殊》訴衷情寒食仲殊
南徐好②,多景在樓前③。京口萬家寒食日④,淮南千里夕陽天。天際幾重山。 鶯啼處,人倚畫闌干⑤。西寨煙深晴后色,東風春減夜來寒⑥。花滿過江船。
①南徐好,詞牌名。 ②南徐,古代州名,東晉僑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稱南徐,即今江蘇省鎮江市。 ③多景樓,位于北固山后峰,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長江三大名樓。
④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它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女子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秋千,盡興游樂。 ⑤闌干,用竹、木、金屬等制成的遮攔物。 ⑥春減,春色減退。
這首詞寫于寒食節,作者描寫了登樓所見,同時也表達了對心儀女子的懷念。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樓遠眺南徐風景。“南徐好,多景在樓前”,作者開篇就點明了地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多景”,既是觀察的地點,又點明了觀察的結果。一個“好”字,體現了詞人高興與愉快的心情。此時此刻,京口內外,家家戶戶,都沉浸在寒食節的忙碌之中,到處都是一片節日的氣象。“淮南千里夕陽天。天際幾重山”。抬眼望,夕陽西墜,天際蒼茫,青山重重。整個淮南大地被夕陽染得通紅一片,顯得更加的遼闊與壯麗。
詞的下片作者繼續描寫寒食節的景色,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鶯啼處,人倚畫闌干”,人倚畫闌,鶯兒聲聲,一份愜意,一份欣喜。傍晚時分,山寨之中,煙霧漸濃,到處是一片晴朗的山色。雖然如此,可畢竟是乍暖還寒時,“東風春減夜來寒”,溫暖之中讓人感到了寒冷,喜悅之上又給人添上了一絲涼意。然而今天畢竟是傳統的節日,畢竟現在是清涼的傍晚。作者的眼前仍是一片亮色,“花滿過江船”。江面之上,百舸爭流,鮮花點綴,歌聲盈耳。節日的氛圍籠罩了江面,充滿了樓前山中。
綜觀全詞,作者抓住寒食節的特點,以多景樓為觀察點,以景色描寫為重點,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江南寒食節風景圖。
●仲殊,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生卒年不詳。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有詞七卷,名《寶月集》,今不傳。近人趙萬里輯《寶月集》一卷,共四十六首。《全宋詞補輯》又新補二十二首。
代表詞作:《訴衷情·寒食》《訴衷情·寶月山作》《南柯子·憶舊》《南歌子·十里青山遠》《定風波·花戟云幡擁上方》《柳梢青·岸草平沙》《念奴嬌·水楓葉下》《西江月·味過華林芳蒂》等。
●南徐好,即《望江南》。參見第206頁相關介紹。
●寒食節的來歷,有個流傳很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而介子推一直追隨著他。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有人出了個主意:放火燒山,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仍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作者不止一次的用詞來表現寒食節的景象。
訴衷情
寒食
仲殊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這首詞作者主要寫西湖寒食時節盛況。
詞的上片寫寒食節的盛景。“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寒食佳節,到處熱鬧非凡。作為游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紅船滿湖歌吹”。西湖之上,紅船爭流,歌聲裊裊,不絕余耳。“花外有高樓”。作者用空間錯位之筆,勾畫出了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漂著一層柔曼的輕紗。真是熱鬧之極。
詞的下片寫西湖盛景。作者先刻畫了西湖的自然景色,“晴日暖,淡煙浮”。和暖的陽光照耀著西湖,湖面之上,煙霧蒙蒙,波光粼粼。此景與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三千粉黛,十二闌干”。香風滿湖,亭閣滿湖。然而熱鬧過后是什么呢?“一片云頭”,更加孤獨。結尾三句作者巧妙地運用數詞,而且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后的“一片云頭”,使讀者頓生言盡而意不絕之感。全詞語言凝練,景色奇麗,意境空靈,含義幽深。在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
仲殊的兩首詞,同寫寒食節的盛景,只是地點不同罷了。
云這個意象有許多特點:輕,漂浮在空中;善于變化,由想象的不同而不同。《維摩經》云:“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作者借浮云來表現世間萬物變化莫測的特點,擔心眼前的盛景消失的心理。仲殊的“一片云頭”,巧用“浮云”之喻,寫足繁華熱鬧之后,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西寨煙深晴后色,東風春減夜來寒。
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上一篇:宋詞《賣花聲·張舜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南樓令·周密》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