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所寫為同一事件,只是《走馬川》詩側重西征將士的威武雄壯,而這首詩則是對西征大軍與敵人對陣而戰進行正面描寫,從而突出唐軍神勇威武。
原文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①。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②。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③。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④。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⑤。
虜塞兵氣連云,漢家大將白骨纏草根⑥。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⑦。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⑧。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⑨。
注釋
①旄頭:星宿名,即昴宿,冬天拂曉前落于西方。古人認為是胡人星座。落:象征胡人要失敗。 ②羽書:緊急軍事文書,上插羽毛。渠黎:當時西北地區軍事重鎮之一,在輪臺東南。金山:即阿爾泰山,在今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 ③漢兵:借指唐兵。 ④上將:指封常清。擁:持有。旄:節旄,皇帝賜給節度使的節旄,作為領軍的憑證。平明:天亮。 ⑤三軍:古代分上、中、下三軍,以后用作大軍。陰山:這里代指邊地的山。 ⑥虜塞:敵方要寨。 ⑦劍河、沙口:具體方位均不詳。 ⑧亞相:指封常清。勤王:為王事勤勞。靜邊塵:平定邊地。 ⑨青史:古代用竹簡記事,竹子青色,故稱青史。
賞讀
這首詩同樣體現詩人豪壯雄渾偉岸的詩歌風格,雖為贈人之作,但于敘事中巧妙夸贊對方,夸而不露痕跡。
詩人在首聯構筑了一個富有預示性的大戰前夕夜景。“城頭吹角”道出戰前的緊張氣氛,而又和下文“旄頭落”形成對照。旄頭為星宿名,古人認為是胡星,其星既落,戰則必敗,預示胡兵必敗。句中兩用“輪臺城”,既為點出地點,又在強調此地之險。
接下來詩句二三聯交待“夜吹角”的緣由。單于屯兵“金山西”,漢軍駐“輪臺北”,詩人在這里順勢帶出兩軍之強悍。敵軍強以至“西望煙塵黑”,而對漢軍沒做正面描述,只是以敵軍之強及下文漢軍勝利襯出漢兵之強,是以強寫強。而這一切都由“羽書”引來,同時也在說明漢軍出兵是在抗擊入侵之敵,出師正義,暗示必然勝利。
接下四聯寫漢軍出師和殘酷激烈的戰斗。通過前面對戰前氣氛的渲染,以及兩軍對壘的狀態刻畫,至此轉入正面寫戰陣。“上將”是夸贊之詞,然而由于對敵我兵勢描寫極致,從而使夸贊不顯俗媚。擁旄出征,吹笛行軍,寫出漢軍威武與紀律嚴明。如此出征軍隊,必然勝利。“伐鼓”而動聲震四野,在綿綿雪野上空回應翻涌,“三軍”怒而發聲,呼聲震動陰山。此為寫唐軍英勇氣勢,有如此強悍氣勢之兵,能出師敗北嗎?然而,敵人也毫不示弱,兵勢也是連云屯地,正因如此,戰斗進行的異常慘烈;戰場上尸橫遍地,白骨雜陳散落在荒草衰葉間。如此狼籍戰斗場景,詩人還嫌不夠,又轉而寫環境惡劣,以增加戰場的殘酷程度。劍河邊,悍風勁吹,雪花飄搖。頂強風冒暴雪而戰斗,其艱難程度可以想見。沙口天氣寒冷,竟令石凍。馬踏石上,馬蹄似要掙脫,在這樣奇冷天氣中撕殺,實屬不易。“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不僅寫景貼切,而且造境雄壯,是千古流傳佳句。
最后四句是對所頌之人的贊頌之詞。其人歷盡艱辛,吃盡苦頭而勤王征戰,目的就是要上報主恩下凈邊疆征戰,如此良苦用心自該標榜青史,所立功勛更應勝過古人。
這首詩通過對一場戰斗的描述,達到了詩人言事贊人的目的。雖夸人而不吹噓,贊軍而不媚人,充分顯示了詩人的高超藝術技巧。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杜牧·過華清宮絕句①(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