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夜東林寺學禪偶懷藍田楊主簿因呈智禪師》
新年三五東林夕,星漢迢迢鐘梵遲。
花縣當君行樂夜,松房是我坐禪時。
忽看月滿還相憶,始嘆春來自不知。
不覺定中微念起,明朝更問雁門師。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疏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之賊,由贊善大夫貶江州司馬。本詩是元和十二年(817年),在廬山東林寺學禪時所作。
“新年三五東林夕”,首句點明學禪時間與地點。新年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節。在長安,正是“萬人行樂”(白居易《長安正月十五》),熱鬧非常; 而在江州這荒僻之地,作者的元宵之夜是獨自在禪寺度過的。“星漢迢迢鐘梵遲”,山寺的夜是寂靜的,遙遠的天際,有一抹銀河的淡影,不時還能聽到梵鐘在回響——稀微而悠遠。“鐘梵”,即梵鐘之聲。星云淡淡,梵鐘遲遲,渲染了一個淡漠而幽寂的環境與心境。
作者在元宵佳節之夜,獨來山寺習禪,其意或許是要借坐禪來平靜自己騷動難寧的心緒。“花縣當君行樂夜,松房是我坐禪時。”詩人故意將藍田楊主簿的元夜活動與自己聯系起來,并作靜喧苦樂之對照。“花縣”,乃是化用潘岳“河陽一縣花”的典故,且藍田是京畿之地,自是繁華樂土,故以 “花縣”稱之,暗寓稱美之意。再者,亦有以世俗世界的花來與僧院作映襯的意圖。花縣元夜、樂土佳節相并,自然是有許多賞心樂事。這里,既有對楊主簿的思念,也有對花縣行樂生活的羨慕。“松房是我坐禪時”,是寫學禪。“松房”,即僧房。“坐禪”,是佛教僧人的一種修行方法,即結跏趺坐,靜坐思佛。這兩句用 “當”、“是”兩個關聯詞將兩個事件構成并列關系,從而將兩種絕然不同的環境和心境進行對比,這就使詩人的松房學禪多了一層身世之感。
“忽看月滿還相憶,始嘆春來自不知”是詩人自述禪念不堅,未能心如止水,禪定時忽然想起某些事物并發出感慨。“忽” 與“始嘆”,反映詩人由于凝心坐禪,對自然界的月盈月虧、春去春來本來漠不關心,但忽然塵念一動如夢乍醒,始知時光流逝已多,于是憶念親友之情便油然而生。詩人在學禪習定之時,不能澄心息慮,而讓塵念悄然從心中生起,這說明白氏的學禪,功夫還不夠。但究竟為何在坐禪之時,會有微念起來呢? 怎樣才能達到性空的境界呢? 白氏都感困惑,還須“明朝更問雁門師”,即向智禪師請教。因晉代高僧慧遠是雁門人,所以這里用 “雁門師”來尊稱智禪師。
這首詩將學禪與思友兩種相矛盾的事和諧地聯系在一起,于中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初貶江州時凄涼的心境,同時也寫出了初習禪定者的那種心猿意馬、忽入忽出的精神狀態。
上一篇:禪詩《次韻朱昌叔》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江中誦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