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鵲歌二首
作者: 黨天正 【本書體例】
【原文】:
仰飛鳥兮烏鳶(1),凌玄虛兮號翩翩(2)。集洲渚兮優恣(3),啄暇矯翮兮云間(4),任厥性兮往還(5)。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譴天(6)。颿颿獨兮西往(7),孰知返兮何年?心懾懾兮若割(8),淚泫泫兮雙懸(9)。
彼飛鳥兮鳶烏,已回翔兮翕蘇(10)。心在專兮素蟲蝦,何居食兮江湖?徊復翔兮游颺(11),去復返兮於乎(12)。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終來遇兮何辜(13)?離我國兮去吳。妻衣褐兮為婢(14),夫去冕兮為奴(15)。歲遙遙兮難極(16),冤悲痛兮心惻。腸千結兮服膺(17),於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鳥,身翱翔兮矯翼。去我國兮心搖,情憤惋兮誰識(18)。
【鑒賞】:
東漢趙曄的歷史小說《吳越春秋》有云,春秋末年,越國為吳所敗,越王勾踐屈服求和,與大夫文種、范蠡入臣于吳。行時,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越王夫人乃據船而哭,她看到烏鵲啄食江渚之蝦,飛去復來,因哭而歌之,哀吟了這兩首詩。詩中抒發了離鄉去國、入質于吳的悲傷哀怨之情以及前程遙遙、歸期難卜的愁傷悵惘之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春秋時期吳越爭斗的政治形勢和歷史面貌。這二首詩,大同小異,內容相近。前一首詩,明顯地分為兩層,前五句寫目中所見,后六句寫心中所感。開篇以飛鳥起興,仰天長望,烏鳶凌空,啼聲陣陣,舞之翩翩。繼而又群集江中小洲之上,情態悠閑自在,啄食魚蝦之后,又振翅高飛,直地入云端,任性飛還,恣意游蕩,沒有任何拘束。這一層,作者極寫烏鳶之翱游情狀,忽而陸地,忽而云空,自由地飛還于天地之間,輕快敏捷,一任其性,令人羨慕不已。這與勾踐君臣的落魄失意,不得自由的處境恰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寓意深厚,反襯強烈。第二層,因烏及人,即景生情,折入本題。詩人呼天問地,自己既不負地,又不違天,卻為何無辜受屈?天地原來也良莠不分,善惡未辯,以至好人見辱。作者的怨天恨地,本無道理可言,但卻見出他的一片真情,讀來真切感人。離鄉去國,疾馳西往,詩人自有一種孤獨之感。何年才得歸返,亦難預知,這又增一層惆悵。結尾二句,是寫作者的無盡愁傷。上句摹內在心理,下句狀外在表現。憂思深重,心如刀割;涕泣不止,淚掛雙腮。內在心理與外在表現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把作者的悲傷之情收足。后一首詩仍以飛鳥起興,寫其回翔天地,時而斂翅游弋,時而舒翼高飛。既然專意于捕食素蝦,又為何非要居食江湖不可?在作者看來,凡有魚蝦之處,飛鳥自可棲居。他們徘徊往復,翻騰翔游,去而又返。這一層,詩人同樣極寫了飛鳥回環往復的暢游,自由自在的生息,以反襯人的困厄受拘,處境窘迫,反不如鳥。下面一層,由寫烏轉入寫人,描述自身的不幸際遇和悲苦情懷。當初侍奉君王離開家鄉,但愿能在君都終其年命,了結此生。自己半生無罪,卻為何要離國去吳,受這等屈辱,可見老天不公,厚土不明。去越入吳,妻則衣褐為婢,夫則去冕為奴,堂堂越國君主王后,竟也形同囚徒,寄人籬下,任人宰割。身處異國他鄉,時光遙遙難度,心境悲痛憂傷,愁腸千回百轉,傷而不飯,哀而忘食。真是恨極怨極,黯然神傷。詩人羨慕烏鳶。渴望己身亦能如飛鳥之自由無拘,展翅飛翔,翱游高天。表現了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思想感情。結句再次申述去國之心遙神動,愁傷無盡。慨嘆此情煩悶,而無人知曉,無處訴告,哀怨又加一層。這兩首詩,結構布局完全相同,都是先鳥后人,因景生情,反復訴說,曲曲陳情,一唱三嘆,筆觸細膩,感情濃烈,基調悲涼哀怨,描述生動形象。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直寫眼前情事,細陳所見所感,注意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表情達意。詩中的比興手法的運用也很成功。此詩的比興,不同于常見的正面起興,對所寫情景做正面的聯想。而是從反面起興,即所謂反興。兩詩的開篇幾句,均由飛鳥起筆,由烏鳶回旋天地,自由飛翔的情狀,聯想到自身的困厄窘迫,痛感人反不如鳥,這是以鳥之自在來反興人之受拘。兩詩的句式,以整齊的六言詩為主,但并不拘于六言,整齊中見錯落。句式本身亦富于變化,除了一般的敘述句外,還多用設問句、對偶句、感嘆句等等,避免了詩句的單調呆板,千篇一律。既顯得靈活多變,又加強了詩歌敘事、寫景、抒情的功能。詩歌語言生動精當,富有詞采。并注意運用重言疊字來繪形狀情,以增強詩歌的形象性與音樂美。繪形的如:“凌云虛兮翩翩”;“颺颺獨兮西往”。狀情的如:“心惙惙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這些重言疊字的運用,收到了窮形盡相,聲情畢肖,以少勝多的奇妙效果。此外,詩中還大量地運用了語氣詞“兮”。兩詩共三十一句,句句用“兮”,且位置固定,均在句中第四字處。“兮”字的運用,十分真切地傳達出了作者欽慕、感嘆、悲傷、哀怨、希冀等各種感情,既使詩句生動活潑,情味綿長深厚,又在抒情表意方面,增加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增強了藝術感染的效果,帶有濃厚的楚歌情調。
上一篇:《烏棲曲》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樂府(二首)》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