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兩迢迢。
征人自是無歸夢,卻枕虎鍪臥聽潮。
中國古代歷朝以來,征戰之事一直綿亙不斷,因而在古代詩歌創作中,反映征人生活的詩也時有所見。納蘭性德曾一度出使塞外,對于遠征之人的思想與情感是了解彌深的。因而他常能從一些獨特的角度去反映征人的特定心境。他的《記征人語》詩共有十三首,這里選的是其中一首。這首詩中詩人真切地傳達出了征人久戍不歸又無可奈何的哀怨情緒。
“列幕”二句既點明了征人談話的時間地點,也透露了征人的籍貫與鄉思之情。塞外之地,一片平沙廣漠,宿營的帳篷列于其上,一到夜間,空曠寥寂,尤其撩人鄉思。但,楚(指湖南湖北一帶)燕(指河北一帶)兩地相隔遙遙,久戍不得歸還家鄉的征人在此時此刻又如何能不感到憂悶哀怨呢?為了真切地反映出他們的這種情緒表現,詩人在三、四兩句中成功地選用一個比喻和兩個細節,把征人在此刻寂寞無望的心境生動地托現了出來。一個比喻是征人自比無歸之夢。他們把生歸故里看作是如同夢幻一般渺茫無望,因而,在無可奈何之下,他們只有臥枕兜鍪(頭盔),在想象之中去聽享故鄉之水的潮聲了。如果說,“枕兜鍪”這一細節的實質是征人厭戰情結的一種直接外泄,那末,“臥聽潮”則是他們迫切思鄉的一種曲折流露了。
征人的厭戰,其實也是詩人厭戰的反映,是詩人對于統治者窮兵黷武行為不滿情緒的流泄。由于氣質的關系,在納蘭氏筆下這種不滿情緒并不表現為慷慨激昂的憤懣之詞,而多數是化作憂患哀怨的低徊之作。這首詩也是這樣,雖然所記的是塞外軍旅之事,可與別的邊塞詩不一樣,豪邁壯雄之氣嫌不足,哀愁憂怨之意則有余。體現出了納蘭氏一貫的“往往歡娛工,不如憂患作”(《填詞》)的詩風。
上一篇:王又旦《太史公祠隔河望孤山》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曹寅《古北口中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