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石州引》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②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③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消盡龍沙雪。④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⑤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⑥已是經年,杳杳音塵多絕。⑦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⑧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⑨
【注釋】 ①石州引:本篇自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錄出。《漫錄》曰:“方回眷一姝,別久,姝寄詩云:‘獨倚危闌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得詩,初敘分別之景色,后用所寄詩,成《石州引》。”按詞曰“東風消盡龍沙雪”,是北國氣象。賀鑄宦游蹤跡,實以河北西路趙州臨城縣(今河北臨城)為最北,系地于此,似較近是。其自東京出監臨城酒稅,約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春。詞曰“已是經年”,當作于熙寧九年(1076)初春,亦即到任之次年。明·陳耀文《花草粹編》卷十收此詞,標作《柳色黃》,應是詞人根據文義改題的新名,體例正與殘宋本《東山詞》卷上相符合。②斜照:夕陽。③“長亭”二句:唐·獨孤及《官渡柳歌送李員外承恩往揚州覲省》:“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遠客,出遠門的人。④龍沙:《后漢書·班超傳贊》:“咫尺龍沙。”唐·李賢《注》:“白龍堆沙漠也。”此處借用以泛指北疆荒寒之地。河北西路,北宋時與遼國接壤。⑤出關:自東京赴臨城,中途須過白馬關(在今河南浚縣東),疑“出關”謂此。⑥紅淚:特指女子的淚水。頓:頓時。⑦經年:滿一年。音塵:音信。⑧方寸:謂心。心之大小在方寸間,故稱。幾許:多少。“芭蕉”句:語本唐·李商隱《代贈》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芭蕉葉初生時呈卷心狀,丁香花花型小而多朵攢聚,故詩人用以比擬人的愁心郁結。⑨“兩厭厭”句:賀鑄別首《題醉袖》詞:“不勝風月兩厭厭,年來一樣傷春瘦。”厭厭(yan yan煙煙):精神不振貌。
【譯文】 小雨過后,一陣輕寒。夕陽透露著晴朗。春意空闊無邊。長亭畔,柳條剛染上淡黃色,遠行的客子已占先析得了一枝。煙靄橫亙在水天相接處,映帶著幾點歸巢的暮鴉,(水勢為什么這樣大呢?原來,)東風送暖,融化盡了北國的積雪。記得去年出關到北方來,正是如今這般早春時節! 臨行的那一天,可愛的姑娘啊,你在畫樓上為我餞別,你那沾著胭脂的淚水,那清絕哀惋的離歌……我們就如此輕易地分袂了。離別已經一年,彼此音信渺茫,消息難通。你知道我心里共有多少愁苦么?我的心啊,就象初生的芭蕉葉兒那樣卷蹙著,就象成串的丁香花兒那樣郁結著。我倆都一樣望斷天涯,空勞牽掛,被愛情折磨得憔悴不堪啊!
【集評】 清·陳廷焯:(評“薄雨”五句)“句句明秀。”(評“煙橫”三句)“有情,有景,亦有筆。”(評“還記”二句)“‘還記’二語妙,可知別已久矣。”(評“欲知”五句)“淋漓頓挫,情生文,文生情。”(以上見《云韶集》卷五) (又評上片)“寫景亦布置得宜。”(又評“還記”二句)“十字往復不盡。”(以上見《詞則·閑情集》卷一)“贈妓之作,原不嫌艷冶,然擇言以雅為貴,亦須慎之。……余所愛者,則……賀方回之‘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極其雅麗,極其凄秀。……作贈妓詞者,要當以此為法,則不病詞蕪,亦不患情淺矣。”(《白雨齋詞話》卷六)
近代·俞陛云:“‘長亭’以下七句頓挫有致。觀其‘龍沙’、‘出關’等句,當是北地胭脂,吳漢槎詩所謂‘紅粉空嬌塞上春’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現代·龍榆生:“筆力奇橫,聲調激越,韓退之所謂‘橫空盤硬語’者,庶幾近之。”(《話賀方回詞質胡適之先生》)
現代·唐圭璋:“此首上片寫景。‘空闊’二字,統括全景。初點日晚,次點柳黃。‘煙橫’三句,寫遠景空闊,音響尤佳。‘猶記’十字,寫別時所見之景相同也。下片抒情。換頭承‘出關’,回憶昔日別時情況。‘回首’兩句,轉到如今。‘欲知’二句,一問一答,極見愁深念切。‘芭蕉’句,原為李義山詩,拈來與上句映射,恰到好處。‘憔悴’(按‘枉望斷天涯’句,《陽春白雪》所錄作‘憔悴一天涯’)兩句以景收,寫出兩地思念,視前更進一層。”(《唐宋詞簡釋》)
【總案】 此詞以景入,以情出。寫景時熔情于景,遠客折柳,煙水歸鴉,俱隱含離情;抒情時構景傳情,芭蕉不展,丁香郁結,皆明喻愁心。其時空框架為“今——昔——今”,這種曲折回環的布局顯然超越了柳永時代的平鋪直敘,而近于后來的周邦彥詞。清人程洪、先著《詞潔》云:“方回長調便有美成意。”可謂道著。
上一篇:王沂孫《眉嫵新月》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