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木蘭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②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④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⑤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⑥
【注釋】 ①滁州:今安徽滁縣。范倅(cui脆):名昂,當時任滁州通判。倅,副職。通判是知州的助理官,故稱“倅”。②莼(chun純)鱸:指莼菜羹和鱸魚膾,這是江東特產的兩種佳肴。據《晉書·張翰傳》,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遂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命駕而歸。③征衫:旅行時所穿的衣服。朝天:指朝見皇帝。玉殿:代指朝廷。④承明:漢代皇宮中有承明廬,是文學侍從之臣起草文稿和值班的地方,這里代指南宋皇宮中的草詔之所。視草:唐代設翰林待詔,任務是檢視詔書草稿,這里用來指范昂可能擔任類似的文職。籌邊:籌劃邊防軍務。⑤長安:本漢唐故都,這里用以代指南宋都城臨安。殢(ti替)酒:病酒,困酒。⑥落雁空弦:據《戰國策》,更羸與魏王一道在高臺之下,仰見飛鳥,就引弓虛發,居然驚落一只孤雁。魏王問其原因,更羸說:“這是一只受傷的雁,傷還未好,對弓箭十分恐懼,聽到弦聲就驚落下來了。”此處用以暗喻自己受南方主和勢力打擊迫害的的惡劣處境。
【譯文】 人一上了點年紀,青年時期的興趣就逐漸消減。面對著這杯送別的酒,我感到年華飛逝,心中頓覺不安。何況屈指計算,中秋節就要來到,月兒快圓了,人卻偏偏離散!這無情的江水,全不顧我們分離的痛苦,只管和西風一道,送走載著朋友的歸船。愿你在秋江上吃到莼菜羹和鱸魚膾,回家之后同子女們歡聚在深夜的燈前。
你穿著旅行的衣衫正好去朝見皇帝,當今朝廷正時時把賢才思念。想必見駕以后,你深夜還被留在宮中,皇帝讓你檢視翰林院起草的文件;又將派你去前線籌劃軍事,把邊防的重擔放在你的雙肩。京城里的老朋友要是問起我,你就說,我依舊借酒澆愁愁不斷!遙望從秋空驚落的孤雁,我在醉夢中也聽到有人在拉響空弦……
【集評】 清·陳廷焯:“稼軒詞,如‘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又……又‘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皆于悲壯中見渾厚。后之狂呼叫囂者,動托蘇、辛,真蘇、辛之罪人也”。(白雨齋詞話》卷六):又“《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此稼翁晚年筆墨,不必十分經營,只信手寫去,如聞餓虎吼嘯之聲,古今詞人焉得不望而卻步?”(《云韶集》卷五):又“《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一直說去,而語極渾成,氣極團煉,總由力量大耳。”(《詞則》)
近代·俞陛云:“‘風水無情’二句為送友言,離思黯然。即接以‘秋晚’二句,為行人著想,乃極寫家庭之樂。論句法,渾成而兼倜儻。下闋‘長安’二句有唐人‘歸去朝端如有問,玉門關外老班超’詩意。結處言壯心未已,聞秋雁尚欲以虛弦下之,如北平飛將,老去猶思射虎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總案】 此詞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稼軒任滁州知州時,作者時年三十三歲。陳廷焯以為是稼軒“晚年筆墨”,蓋泥于詞中“老來”一語而生誤解。古人自稱“老”,不一定是年歲老大的意思,而常常含有歲月空逝,年齒徒增而事業上尚無作為的牢騷在內。如蘇軾寫《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才三十八歲,卻劈頭自稱“老夫聊發少年狂”。辛詞此處自謂“老”,也大約是此種通例。詞的上片敘與范昂依依惜別之情。作者深情地祝愿別人歸家與兒女團聚,并設想其歸途種種情景,實用以對比自己滯留異鄉不得歸的現狀,暗含感慨于言外。下片表達對范昂的期望和自己對現狀的強烈不滿。“長安故人”以下至結句,完全撇開送別的題面。專門抒寫自己不得志的愁懷,意境更沉郁悲慨。作者善于借送別、飲宴一類應酬的題目來自寫胸襟,自訴牢騷。此類詞往往寫得悲壯渾厚,使人忘其為應酬之作。本篇即其一例。
上一篇:柳永《望海潮》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王安石《桂枝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