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是詩人長安郊游時即景遣興之作。
詩歌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晚春花卉大寫意:花草樹木們不知從何處探知春天不久即要離去,便千方百計,迫不急待地開花綻朵,爭妍斗艷。這一方面是為了挽留住春天流逝的腳步,另方面是為了在這時日不多的機會里盡情地施展自己的奇才巧思。而最為有趣的是漫無才情的柳絮榆莢,雖不甘寂寞,卻難捧出紅紫美艷的花卉,而只能漫天飛舞,如同紛紛揚揚的雪花一樣。
無疑,是擬人的藝術手法化景物為主體,使草樹變得有生命有情感有靈性了。常人看來如此清爽靜幽的草木花卉在這里充滿生命的喧鬧,它們能“知”能“解”且能“斗”,并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真真饒有奇趣。虧詩人想得出來。
但此詩的奇趣還在于結構上頗為奇特的交錯疊加。歷來人們對此詩題旨難以索解之謎亦在這里。
初看,此詩是一、二句與三、四句作比較式的對稱結構。芳菲相斗的百般紅紫與惟作雪飛的柳絮榆莢無論從顏色、香味、形態、動靜諸方面都構成鮮明的對照。從這一結構入手,一般人認為后二句意有所刺,是嘲弄柳絮榆莢無法開出美艷之花,一如人無高才杰思,寫不出美妙的篇章。順著這個思路,不難悟出全詩寄寓的生活哲理:勸人及早努力,練就本領,以免如柳絮榆莢那樣白首無成。
如果換個角度再看,又會發現首句與后三句構成了前因后果的領屬關系。因為知道春天不久歸去,花草樹木才紛紛開放。而柳榆自然屬于草樹之列的。柳絮榆莢不因色香遜人一籌而藏拙,面對千嬌百艷的花卉也敢施展渾身解數為晚春添色增光,其勇氣確是難能可貴的。倘再想想它們渾如飛雪也自有美麗迷人之處,便不難理解詩人對其愛而知其丑的別出心裁的歌贊了。沿著這一理解,自能悟出詩人贊許才華卓異者的同時,重在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
應該說這兩解是都能成立的。它們看似對立實屬互滲互補。邏輯思維一般呈單線條前進,而形象思維則往往是復調式的組合,詩歌尤其如此。正因為此詩結構上的彈性,使得人們從不同角度悟出多層次的意蘊來。這也許就是歷來人們對此說不清楚,卻又交口稱贊,而且歷代選本很少漏選它的重要原因吧。
上一篇:韓愈《春雪》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籍《送蜀客》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