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2。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3。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4。
【釋】
1.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
2.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東南。《輿地紀勝》卷三十二:“江南西路贛州南康郡,郁孤臺在郡治,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冠冕一郡之形勝,而襟帶千里之山川?!鼻褰褐岗M江。
3.長安:本漢、唐舊都,這里用作北宋都汴京的代稱。
4.愁余:余,我;愁余即“使我發愁?!柄p鴣:鳥名,古人說它的叫聲像說“行不得也哥哥?!边@里暗指時勢艱難。
【譯】
郁孤臺下
那不息的江水呵,
翻滾著
行人的血淚!
我翹首而望
那中原故都長安,
可嘆,
中間隔阻著道道山巒。
青山呵,你遮得住
我的望眼,
卻遮不住大江
浩蕩奔騰流向東邊。
江畔暮色
已使我
愁緒千端,
更那堪
那鷓鴣的聲聲啼叫
回蕩在深山!
【評】
淳熙三年 (1176),詞人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虔州,路過造口時,在壁上題下此詞。
唐代宗時李勉出任江西觀察使,曾登臨郁孤臺北望慨然,改郁孤為望闕臺。蘇軾有詩云:“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贛臺前暮靄寒。倦客登臨無限思,孤云落日是長安”。辛詞不僅用李勉事,寓自己北望之慨,而且同時用蘇詩“孤云落日”、“長安”之典。
起首“郁孤臺下清江水”以江水寫起,承之以“中間多少行人淚”,遂使江水淚水成為一體,景語即情語。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分路追擊高宗和隆裕太后,太后曾退至虔州?!靶腥藴I”即指此。寫水則有淚,寫北望長安則有山。清山畢竟遮不住望眼,正如遮不住東流的江水,然而,眼前清山又畢竟在遮擋住人的望眼,更兼暮色降臨,深山里傳來一聲聲鷓鴣的叫聲。全詞僅44字,卻一氣旋折,委曲往復,極具婉曲之美;而寫山寫水,亦是寫悲寫憤,“無數山水,無數悲憤”(沈際飛語)。
羅大經體會鷓鴣鳴聲為: “恢復之事行不得”,俞平伯認為“過于著實,未免附會”,不過,行人所聽鷓鴣之聲為:“行不得也哥哥”,滿懷恢復壯志卻又不得實現的詞人,聽成“恢復之事行不得”,也可理解。
上一篇:蔣捷《絳都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溫庭筠《菩薩蠻》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