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適
人日題詩寄草堂, 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 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 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 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 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 愧爾東西南北人。
唐代是一個詩人輩出的時代。不僅詩人多、名家多,而且同一代詩人之間的交誼很深。李白和杜甫之間自不必說,在他們自己的詩集中,各有不少詩是反映了這種深厚的感情的。高適和杜甫、李白、岑參等人之間,也是這樣。天寶三載(744)春天,高適和李白、杜甫在東京相遇,同游梁宋,相與豪飲畋獵;十月,又同在北海太守李邕家作客。天寶十一載(752),高適又與杜甫、岑參在長安相聚,又與儲光羲、薛據共登慈恩寺塔(一名大雁塔),各自寫下了瑰麗的詩篇。上元元年(760),高適在彭州當刺史,這時杜甫也住在成都草堂,杜甫曾到彭州去會過高適,共敘別后的友情。這一切,都加深了詩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同情,使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執著了。
高適就在和杜甫彭州相會后不久,改任蜀州刺史?!杜f唐書》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其實,高適的早年是十分困頓的,一直到五十歲以后,才漸漸地官做大起來。他到蜀州當刺史后,心中十分想念還在窮愁潦倒之中的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人日寄杜二拾遺》的詩,以詩代書,給了杜甫,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比巳?,古代是指農歷正月的初七。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七各有所屬,即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隋代薛道衡有《人日思歸》詩,大概“人日”那天,是很容易牽動人們對于故人和故鄉的思念的。高適到蜀州才幾個月,剛剛過完了春節,便自然而然地憶念起故人來,題一首詩寄給在成都草堂之中的杜甫。這是因為相隔兩地,他只能在遠處同情自己的老朋友的思念故鄉。高適的故鄉是在河北,杜甫的故鄉是河南鞏縣,現在倆人都在四川,因此,在高適看來,思念故鄉之情是兩人共同之處。這首二句是敘作詩之由,是說要借題詩寄草堂來排遣自己對故人和故鄉的思念。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這兩句是用來形容自己的思念的心情的。初春的景色是美麗的,你看那柳枝兒隨風飄蕩,似乎在故意賣弄自己的鮮明的色澤;梅花兒開滿了枝頭,在陽光下怒放,招蜂引蝶,惹人喜愛??墒敲鎸@美麗的景色詩人卻“不忍見”和“空斷腸”,這看來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仔細一想,卻又是在情理之中的。這綠柳紅梅,非但不能增添心頭的喜悅,反而牽惹了自己對故人和故鄉的懷念。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恐怕也是如此吧!唯其如此,才顯出這種心情的深切。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边@兩句寫的是自己對于國事的憂慮。當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戰爭還在進行,人民還在顛沛流漓,稍有一點正義感的人,對人民的苦難同情的人,怎能不“百憂復千慮”呢?可是自己卻身在南蕃,當這蜀州刺史,對于國家大事,無法參與,無力改變國家衰亡的局面,這對于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是十分痛心的事?!鞍賾n”、“千慮”,是極言憂慮之多。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痹娙讼胂蟮某岚蛴只氐搅搜矍?,想到了以后,不禁發出了一種遲暮之感。今年的人日還能在這里憶念你,——但也僅僅是憶念罷了,可是明年的人日,我不知又在何處!這種宦游的生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年事已高,飄泊不定,使詩人在字里行間流落出一種悲哀的聲音。接著詩人便回想到自己漂泊的一生:“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薄耙慌P東山”是說自己未仕時,過的是漁樵的隱居生活。晉代謝安曾隱居于東山,后代常用“東山”來表示自己的隱居之處,高適年青時生活十分困頓,他自己也曾說:“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那堪作吏風塵下?!?《封丘作》)而且“一臥東山”就是“三十春”,哪里知道老了以后反而到風塵之下來作官呢!“書劍”在這里是指自己懷有的文武才能。從這里可以看出,“身在南蕃”,當一個對國事“無所預”的蜀州刺史,空有文武才能而老于“風塵”之中,對于這種處境,高適是十分不滿意的。可是當他把自己的生活和杜甫一比較,自己卻還是一個幸運兒,現實生活給予杜甫的處境卻更不公平,所以他最后說:“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龍鐘,是形容老態。高適寫這首詩時已經五十九歲,再隔四年便與世長逝,所以在這里說:“龍鐘”?!般谩笔且粋€謙詞,“有愧于”的意思,二千石是指“太守”?!褒堢娺€忝二千石”是說自己老了,還忝居刺史之位;“愧爾東西南北人”是說比起才能比我高,而生活卻漂泊不定的你來,我實在是慚愧得很哪!“東西南北人”,是指四方奔走的人,杜甫這時的生活仍然是四處奔走,雖然在至德二年(757)曾拜左拾遺,可是不久因疏救房琯,得罪了唐肅宗,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又棄官經秦州,至成都,真正是在四方奔走,生活不定。高適和他比起來,實在覺得自己慚愧得很!
這首詩的特點是,將對杜甫的思念和對國事的憂慮、對自己身世的感慨融合在一起。自己“一臥東山三十春”,已經十分不幸了,可是與杜甫對比之下,卻又十分慚愧。對于杜甫遭遇的同情,通過這種對比,顯得十分真切、感人,而在文字風格上,卻又十分淳樸。難怪十余年后,杜甫“開文書帙中”,得這首詩時,“淚灑行間,讀終篇末”,他想起高適已死了六、七年,可是老朋友對于自己深厚的感情卻使他詠嘆不已,揮筆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首詩,“進淚幽吟事如昨”,這歷歷往事,一齊在杜甫心頭涌現,這便是《人日寄杜二拾遺》的成功之處!
上一篇:《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代小子廣孫寄翁翁·宋·孔平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