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滁皆山也〔2〕。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3〕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4〕。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6〕。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9〕,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10〕。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11〕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12〕,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13〕,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14〕;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15〕;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16〕。宴酣之樂,非絲非竹〔17〕;射者中,弈者勝〔18〕;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19〕,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20〕,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21〕,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2〕。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注 釋】
〔1〕醉翁亭:位于今安徽省滁縣。
〔2〕環滁:滁,滁州。《朱熹語錄》卷一百三十九:“歐陽文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西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3〕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瑯琊:山名。在今安徽滁縣西南十里。《太平寰宇記》:“東晉元帝為瑯琊王,避地此山。”因名。
〔4〕釀:原作“讓”,據明嘉靖刻本改。
〔5〕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6〕太守自謂:太守,漢代郡的長官之稱,此處是作者沿用舊名稱知州。自謂,自稱。
〔7〕自號曰醉翁:作者《贈沈遵》詩:“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8〕“山水之樂”二句:寓:寄托。此二句言,心里體會到山水的樂趣,而把它寄托在飲酒之中。
〔9〕林霏:指林中霧氣。 霏:雨雪飄飛的樣子。 暝:昏暗。此句言,傍晚云霧聚攏,山谷漸漸陰暗起來。
〔10〕晦明變化:指山間有時陰暗,有時明亮。
〔11〕四時:四季。文中“野芳發”指春景,“佳木秀”指夏景,“風霜”指秋景,“水落”指冬景。
〔12〕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13〕傴僂(yǔ lóu):彎腰背的樣子,此處指老年人。 提攜:牽引而行。《禮記·曲禮上》:“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老者之手。”注:提攜,謂牽將行。此處指領著走的小孩子。
〔14〕漁:捕魚。
〔15〕泉香而酒洌:一作“泉洌而酒香”。此處指酒清而不濁。
〔16〕肴(yáo):葷菜。指野味。 蔌(sù):菜。
〔17〕非絲非竹:不用樂器。 絲,弦樂器。 竹,管樂器。
〔18〕射:此處指投壺。古代酒席間比賽射箭的游戲。 弈:下棋。
〔19〕觥(gōng)籌交錯:酒杯和酒杯交互錯雜,形容賓主盡興。 觥,一種大酒杯。 籌,指飲酒數目的籌碼。
〔20〕蒼顏:蒼老的容顏。 頹然:醉倒的樣子。
〔21〕陰翳:蔭蔽。
〔22〕其樂:指滁人和賓客之樂。
【賞 析】
歐陽修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因杜衍、范仲淹等被誣結黨,歐陽修替他們辯護,也被貶官滁州。次年(1046),時年四十歲。此乃一篇政治上失意而仍舊行樂的作品,有意避免感傷的情調。文章寫得精煉圓熟,疏朗而有韻致。駢文發展到宋代,著名作家歐陽修、蘇軾等,多用長句為對仗。比如本文多用六字和七字相對。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對“在乎山水之間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還有個別處用三字對:例如“朝而往,暮而歸”、“前者呼,后者應”。總之,駢體文發展到宋代,完整的“四六”駢文則極少,多為不規則的對仗。
上一篇:駢文《酒德頌》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采蓮賦》原文|翻譯|賞析